電影鏡頭下的支持團體心理治療

2010年9月3日
Posted by P.

團體心理治療裡面的支持團體,似乎是很好的電影話題,許多電影都喜歡出現一群人有這相同病症的人圍在一起訴說自己的經歷自己的問題.

光是IMDB keyword:support group裡面,大概就有30部左右.

其中有名的包括fight club,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2009),choke,Rachel Getting Married(2008), traffic (2000)等等

Labels:

只說對了一件事的第36個故事(2010)

2010年8月23日
Posted by P.



台灣電影都會犯的錯誤,這片一個都不缺,像是旁白說故事一類的啦等等,所以其實這方面沒什麼好說的.

最驚人的是,縱使這部片濫的可以,糟蹋了廣大納稅人的錢,卻奇蹟似的講對了一點,抓住了台北或是台灣精神,

那就是: 在這裡,大家拼死拼活,就是為了換得張張逃離這各城市的機票!

只是,作為行銷城市的電影,不知道是無心插柳,還是自己想太多?

一顆星,不推薦.

Labels: ,

時空錯亂的混混天團(2010)

2010年7月30日
Posted by P.

混混天團又是一個海角wannabe,可惜和一席之地(2009)一樣,少了長篇的音樂歌曲的話,電影會更好看一些.

不過,我覺得混混天團電影中,最好玩的是他時空錯亂的造景,作為一個文青電影,電影還真的拍出了這些人的想像,若是去掉的裡面黑頭髮黃皮膚的角色,完全就是好萊屋的電影咩,不管是pub,窮地下樂手的家,混混的家,沒啥地方有中文字的,貼的都是外文海報,西式家具,環境充滿西方流行文化的符碼. 不知道該說本片要是來個金髮帥哥美女來演會更好,還是該說敗就敗在本片的主角是台灣人.

所以跳脫了真實的依據,少了讓人可以同理的台灣氣氛, 這樣一部看起來跟港片日片還是哪來的片一樣的外來片, 要能夠感動人的就只剩能超脫這些的內在思想了,可惜,這片也沒這麼高明.

作為攝影或導演,錢人豪的影像功夫看得出為什麼有人會願意投資,像是幾場穿插著歌仔戲的戲中戲,還有安排像kiss的胖胖團等等都不錯. 雖然本片整體不佳,但是導演本人或許還是值得期待,或是改拍音樂錄影帶.

可是劇情薄弱是不爭的事實,當一段劇情有幾種可能的發展跟結局時,通常都是選擇了最弱的一個來解決,比方說,劇情後段主角被打一段,最後竟然就是出現老大來擺平,這樣平凡的處理,感覺跟看流水帳沒什麼差別. 事實上,混混天團其實就是一堆人的流水帳日記,這從前面一一敘述角色的背景跟過往,還有最末還加上口白一一敘述成員的下場跟出路可以看得出來. 來人阿,要不要中間的劇情也找個人來說書比較快阿. 這說書的大鳴大放在主角高喊著要熱血中最為明顯,要知道熱血是要靠觀眾感覺的,光是角色自己喊,導演加上口白說明,都是沒有用的.

最後,看完這部熱血的愛台灣電影,我自己也熱血起來了,畢竟願意花時間看,還願意花時間寫,真是燃燒我對台灣電影無盡的熱愛跟期待阿!


連結:
tzaralin
CITYWALKER

Labels: ,

Youth in Revolt政治不正確的青春電影宅男卡卡(2009)

2010年6月5日
Posted by P.

Youth in Revolt



給青少年的青春電影竟然是R級的,這擺明是跟市場對作麻!

這也大概說明了這部喜劇的超出青少年想法的成熟內容,不過不是在畫面裸露上,而是思想上的政治不正確唷!

一般的青春電影不管在怎麼耍笨白癡,除了一定要真愛無敵外,最重要的就是正義無敵,只有手段正確的人可以報得美人歸,其他耍心機,只想要女主角肉體的人一定會慘遭報應.

可是這部片可不是這樣的,開頭就擺明批判了一般青少年電影中好人得美女與現實不符,大談真實世界只有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道理. 相信看到這裡,一定有許多好男好女拼命點頭吧!

於是,這部青少年成長電影中成長的過程就是由想像到實際體驗什麼是真實的世界,從小男孩變成真男人,道理只有一個,就是: 一切的追求都必須付出代價,重點是到底最後獲得的東西值不值得吧!

所以男主角在電影裡面為了追求女主角,無所不用其極,至於划不划算,那就是成人世界的問題了!

裡面角色雖然不多,個個都很有看頭,男主角Michael Cera的青春宅男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部電影並且巧扮女裝,實在是假到不行阿,女主角長相有特色,也足以擔當讓男主角哈到底的腳色.另外男主角的父母,雖然是典型的角色,但是真實呈現,一定讓大家看的有共鳴. 中間最有亮點的就是女主角神秘的哥哥,在許多典型樣版的角色中帶來一點新鮮感,相信看過的人一定不會忘記!

那是誰寫出這麼與眾不同的劇本呢,原來是C.D. Payne的小說改編,老話一句,小說改編的電影通常劇情比較有看頭.

總之,雖然身為喜劇,這部電影不沒有多好笑,但是因為青春無敵,配上與眾不同的思想內容,還是可以兩顆星參考看看!

戰爭的代價, 變心的美國 Dear John/最後一封情書 (2010)

2010年5月4日
Posted by P.

Dear John電影最後一封情書的片名當然是取自Dear John letter的意涵,讓男主角的名字John和英文分手信Dear John letter這個詞中的人名相同. 這部電影出現在美國反恐戰爭越反越恐,阿富汗跟伊拉克的戰事越戰越長的時候,反映了美國主流社會,日益累積的反戰聲勢,還有一般百姓逐漸對停戰遙遙無期的不耐. 士兵的死傷,還有家人情人的分隔,都說明了戰爭的代價.

愛情電影本來就是靠著渲染取勝,如何呈現更是考驗電影製作的功力.這部電影在簡單的愛情故事外,以倒敘還有主角口頭轉述包裝,最後在加上懸疑的結局,讓這個愛情故事本身蒙上兩層面紗,增加許多複雜性還有層次感,讓本來可以很簡陋的影片劇情忽然變得很有藝術感跟層次感還有深度.雖然只是商業電影裝藝術假氣質的花招,但是也滿足的觀眾追求有深度又不用大腦的喜好.

這部電影在美國票房大賣,除了選對了戰爭,自閉症等話題包裹在電影中外,另外就是畫面情節等有處及當代美國人青少年的生活.其實浪漫電影許多時候在於勾起觀眾美好的戀愛回憶,因此情節選得好,能引起觀眾共鳴的話,不管真正劇情如何,那就幾乎是成功了.或許美國以外的觀眾缺乏相關的體驗,於是再看許多的片段的時候,只能感受到浪漫的攝影,卻難勾起相關的記憶,但是這部電影中選擇的生活片段,像是春假到湖邊度假狂歡,白天沖浪游泳,晚上在沙灘烤肉,喝啤酒,邀約朋友party,同時懈構俊男美女,然後當假日結束,兩人一拍兩散留下美好夏日戀曲的回憶等等情節,若不是美國青少年生活的體驗,也是他們幻想的情節,也因此當電影出現相似的場景的時候,若不是引起舊日美好回憶,就是心生嚮往,當然也就感動的痛哭流涕了!

在浪漫電影中,我長期的一個觀察點就是在於性愛情節的出現跟呈現.似乎當前主流的電影對於性愛情節的描寫越趨保守,不但有時候動作片完全省略愛情跟性愛片段,在浪漫劇情戲中,不同於以往大膽露骨以露肉露點來挑動慾望的做法,現在許多的電影都改走浪漫唯美風,主角不刻意裸露,以點到為止的方式交代.比方說這部電影,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電影中戰爭愛國等主題偏向美國保守人士的胃口的關係,還是考量女主角劇中年紀的關係,在性愛情節中,也一改許多主流影片一次到位的做法,男女主角似乎在多次親密關係後才真正出現發生關係的性愛場面. 以我的見解,這樣的轉變可能不是因為社會價值日益保守的結果,更有可能是因為訊息氾濫,各種挑動性慾成為行銷的主流手法,相關的產品充斥.或許觀眾逐漸不特別期待電影中的這種露骨戲,而這種情節也不見得可以成為行銷的賣點,反而有可能因為過於俗套,讓觀眾斥之以鼻,因為降低了相關情節的出現跟比重.

最後,兩顆星適合約會看看.

Labels: , , ,

電影期貨哪裡玩?

2010年4月22日
Posted by P.

最近電影期貨的話題炒得火熱,但是其實相關的交易機制已經醞釀了好一段時候,記得好久以前就有在這次要開始營運的Cantor exchange跟更早的的姊妹站hsx.com開設帳戶.

老實說,電影投資風險這麼高,能有避險的管道當然好,更何況電影的票房也並非完全沒有規則可循(可以參考本部落格的相關介紹).至於炒作的問題呢?以我長期觀察的hsx.com來看,的確存在許多空間.可是如果拿即將營運的cantor exchange相比,因為將提供真實的期貨交易,交易規則跟機制上便改善許多,而且因為有利可圖,越多人參予的結果,應該炒作的空間就會越來越縮小.不過長期的變化是長期的變化,在市場變得更有效率之前,應該是許多人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吧!

自認對電影票房很了解,可以上去下面兩個地方玩玩看吧,至少可以很快治癒文青對電影及電影票房的憤怒.

hsx.com
cantorexchange.com

Labels:

換個角度看台灣的Miss Kicki 霓虹心 (2009)

2010年4月18日
Posted by P.

霓虹心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半生不熟的劇本,沒有完全發展的故事跟角色,缺乏說故事能力的運鏡,導戲拍攝的生澀等等.所以下面要提提這部電影幾個亮點,雖然這些不足以讓電影值得欣賞,卻值得對本電影有興趣的人關心一下.

首先是東西方主客異位的安排,在這電影裡面,西方的瑞典不是樣樣都好的模範國家,台北也不是低下的亞洲開發中國家,兩者的交流不是高高在上的西方文明人道關懷的拯救落後地區的人,或是落後的東方人士千里迢迢跑到西方尋求庇護. 反而我們在瑞典的場景裡面看到貧窮,看到破碎的家庭生活.而台北在鏡頭底下,倒是有著豪華辦公室,國際化的生活圈等等.而在角色上,瑞典來的琪琪一家人反而是受害者,被美好的東方願景所吸引而來,卻在此夢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排不是為了喜劇效果安排的高反差對比,而是基於當代現實社會的寫照: 階級貧富的差異,遠遠大於國家地區的不同.

片中最精采的地方,也莫過於這兩者的對質,在Kicki琪琪一家人終於跑到張先生家中拜訪的時候,兩家人用餐的片段,展現了導演劉漢威對兩地文化的熟悉,裡面台灣人的代客之道,貼切寫實.而餐桌下的風暴,在短暫的幾句交談中表露無遺. 張太太看見陌生女子來訪,雖然心裡有數,也不動聲色的以女主人之姿介紹家人並熱情招待,讓對方了解誰才是真正的正室夫人,並展現精明幹練,讓對方放棄搶奪的意圖. 張先生雖然驚訝,也馬上編好謊言,找好退路,並且提供足夠的金錢讓兩人好聚好散,最後請女兒彈琴一段,既是台灣家庭常有生活細節,也讓各懷鬼胎的各人,在音樂聲中釋懷,必且也並免了不知道該談些什麼的尷尬.

另一個也是展現台灣特有文化細節的片段,就是兒子維特跟朋友弟弟被抓去警察局一段,警察展現了對外來訪客的友善,除了不追究違規責任之外,還邀請外國人一群人泡茶聊天.會說英文的台灣人弟弟對警察對外國人的好奇心感到不耐煩並且覺得少見多怪,卻又得幫忙翻譯,因此所幸胡亂翻譯,這段對話也趣味橫生.

雖然電影整體表現不佳,但是能夠說服曾志偉,蔡振南等明星配合,這片製作班底的企圖心不容小覷,值得注意.

網摘:
Variety影評

Labels: , ,

梅爾吉勃遜邁向過氣之路的Edge of Darkness/ 驚爆萬惡城 (2010)

2010年3月25日
Posted by P.

Edge of Darkness
看完Edge of Darkness聲勢薄弱的電影預告,還有明顯過時又缺乏新意的冷戰思維劇情,加上歐美上映時冷淡的票房反應,影評一遍惡評下,直覺這部片應該不會有片商敢押大注在這一片上面吧,沒想到這一片還是熱烈上映了,看來又是一部測試明星票房魅力的影片.

看完以後,只覺得當初的直覺是對的,許多全球許多戲院選擇低調推出果真是明智的選擇.片子的故事很老,是冷戰時期想出來的故事,之前已經拍成BBC電視劇在英國上映過了,好不容易主事者導演Martin Campbell終於敖到有人願意出資拍電影,於是便奮不顧身的勇往砸錢,也不顧慮一下這是20年前的舊劇本了,新一代的觀眾的字典裡根本沒有冷戰二字,而反恐戰爭也已經感覺是上一世紀的陳腔濫調,但是這片仍然堅持原汁原味,也不搭中國崛起,或是後911恐怖攻擊的順風車,於是讓這部電影徹頭徹尾的變成時代劇,像是80年代的間諜片,對了,原電視劇就是在1985年上映的. 如果梅伯也是當年年少氣盛的梅爾吉勃遜就好了,還可以回顧一下當年勇,可怕的是,梅爾吉勃遜像是時代錯亂的從10年後跑到了20年前.只能說,看走演拍濫片或許是走向過去的徵兆吧,唯一我想當可以幫梅伯開脫的解釋就是他跟理查吉爾一樣都求道去了,只顧著主題正確,開始拍些人權環保宗教等主題正確但劇情製作乏善可陳的濫片,總之,這片值得想見證歷史的人一同觀賞.

Labels:

母親影展

2010年3月14日
Posted by P.

近來作者型的電影導演,不約而同或是有志一同的書寫相同的主題,以母親為題,拍攝電影.

如此相互影響選擇同一主題發揮,也增加了這些內容的互文性,作者可以互相激發想法,觀眾也可以獲比三家,豐富樂趣.


下面是清單:

作者/片名/年代;

  • Pedro Almodóvar/All About My Mother/1999
  • Yôji Yamada/Kabei/2008
  • Bong Joon-ho/Madeo/2009

Labels: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2009)/**

2010年3月8日
Posted by P.

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什麼時候你會相信滿嘴的胡言亂語呢? 當你在一個瘋狂世界的時候.

超異能就是透過描寫美國軍隊裡的一群瘋子,妄想使用超能力來贏得戰爭的故事,來讓我們看到現實世界的荒謬. 故事是說一個記者在婚姻破碎後,決定到依拉克採訪,卻無意間遇到一位自稱有超能力的人-卡西迪(喬治克隆尼),號稱懂得穿牆術,讀心術,並且可以以眼殺人等等. 於是卡西迪就跟著他闖蕩依拉克,在半信半疑中,他遇到了更多卡西迪口中的超異能戰士,並看見了戰爭真實而瘋狂的一面.

這是一個不太容易懂的戰爭喜劇,因為裡面的典故用的很深,必須熟知美國近代史,流行文化,還有最近的美國新聞等等,提及的典故包含越戰,70年代平權運動及嘻皮文化,美蘇冷戰,電影星際大戰,還有最近的美軍以搖滾樂及水刑等等方式虐待戰俘的新聞等等. 而且之前的梗鋪陳的很久, 若非看到最後的電影高潮,前面的種種怪異現象和主角卡西迪以第一人稱方式,東一塊西一塊的敘事很容易讓人一個頭兩各大,摸不著頭緒.

喬治克隆尼先前拍過同樣在講依拉克戰事的電影Three Kings (1999),這部電影和本片超異能部隊都是以不同的角度來看戰爭,用荒謬的故事來呈現戰爭瘋狂的一面.我想,喬治克隆尼接拍超異能部隊似乎不是偶然,似乎他對戰爭特別有意見,也讓人更期待他下一部戰爭片.

總之,這是一部需要許多線索才能會心一笑的電影,兩顆星不太推薦.

自我成就後自我終結的故事: 海豚灣The Cove (2009)

2010年3月7日
Posted by P.

The Cove
自我成就然後自我終結是科幻電影常有的情節,比方說,在電影surrogates (2009)中,製造Surrogates跟想毀滅surrogates都是都一個人. 這種對自己能力的恐懼,一直都是故事的主題.

海豚灣是一部關於日本Taiji當地補殺海豚的紀錄片,可是有趣的是,這部片真正的主軸卻是隱含在這個畏懼自己能力造成失控局面的恐懼,進而想親手毀掉過往成就的心理.

主角不是海豚,而是美國海豚訓練師Richard O'Barry. 根據他個人的敘述,他是最開始訓練海豚的訓練師之一,因為他訓練電視劇Flipper 中的海豚,造成海豚受到熱烈的歡迎,也因此開創了人類對海豚的需求,各地大量捕捉海豚,送到海洋世界等水族館從事海豚表演,滿足觀眾的喜好. 因為Flipper的死亡,O'Barry自責自己是造成海豚死亡的原因,於是開始從事海豚保護運動. 也就是說,之前自己利用海豚獲得個人聲望金錢等等,等到自己覺得前是今非,便開始禁止別人從事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
 
當然,在電影裡出現的主角中,唯一沒有聲音的就是海豚,於是這個看似海豚的戰爭,其實是人跟人之間,關於怎麼對待利用海豚的戰爭.

這部電影的立場是強烈的控訴對海豚的補抓,  把對手描述成妖魔鬼怪,當然,這樣以說服為目的的紀錄片不但是紀錄片的類型之一,也是近來流行的紀錄片類型,比方說推銷全球暖化概念的Inconvenient Truth就是該類型的典型. 至於這片的宣傳主張的效果如何,是否有達到說服推廣的目的呢? 獲得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的肯定,或許提供了一些答案.

Labels: ,

有用心沒才氣的生命無限公司(2009)

Posted by P.

生命無限公司是20多歲的女子偶然回到高雄,回憶起當年他小時後被稱做橘子皮,被迫從台北移居到高雄跟在廟裡當先姑的阿媽同住的故事. 隨著橘子皮的回憶,電影將觀眾帶回20多年前大家一同成長的世界.

藝術的創作成果是很現實的,不管作者用心如何,結果就代表了一切.

生命無限公司( Life of Never End Co., Ltd)就是這樣一部可以體會作者用心,但是卻無法感受作者才華的作品.

看得出用心營造的紅綠復古色調,可惜沒有什麼特別的氣氛,更別提和類似配色的電影相比.看得出用心營造框架的運鏡,還有許多用心設計的鏡頭,只可惜這些東西只讓人感受到特別用心設計過,卻無法感受出有達到什麼場面調度的效果,或是美感的體驗.

但是,最起碼,這部電影重現了當年的生活. 服裝,建築,用品等都經過一番考據. 達到了電影重現過去,化虛擬為真實,化夢境為真實的效果. 就算劇情薄弱,無法撐起長篇電影,像是散文選硬奏成長篇小說, 最大的情節起伏不過是小孩不見了等約略五分鐘無關前後敘事的故事,但是光看幾個畫面,就足以滿足觀眾重拾往日時光的渴望,就算當作往日風情畫, 看看佈景,看看道具,看看過去的景物也足夠了. 感謝作者將當年風情重現大螢幕, 兩顆星, 推薦給曾走過同樣年代的觀眾回味.

Labels: ,

Fantastic Mr. Fox (2009)不過就是Wes Anderson想拍超級狐狸先生鑽天遁地

2010年3月5日
Posted by P.

The Fantastic Mr. Fox當Fantastic Mr. Fox開始挖地洞的時候,一切都明白了. 為什麼Wes Anderson想要拍一部關於狐狸的故事,甚至還大費周章的讓狐狸說話,原來,一切就只是為了拍狐狸在地洞鑽來鑽去的剖面圖,就像海海人生的電影故事其實只是為了那艘潛艇的剖面鏡頭.

永遠都想幹一票大的,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家庭的衝突,向印度智慧追尋平靜,還有那Wes Anderson字體,加上整體土黃色的色調,這片處處都是Wes Anderson的印記,就像電影主角狐狸先生不斷賣弄的招牌動作.

雖然這片也沒完出什麼心花樣,卻是Wes Anderson風格的總結,最好的是,他的故事,可能是Wes Anderson到目前為止,最精采緊奏刺激的故事了.


三顆星推薦.

不懂編劇的蜜月變奏曲A Perfect Getaway (2009)/*

2010年2月26日
Posted by P.

A Perfect Getaway是關於一對新婚夫婦去度蜜月的故事,而這對夫婦中的先生就是一位編劇,可惜本劇的編劇雖然似乎很喜歡編劇,不過也跟劇中主角一樣,是差勁的假冒編劇.

劇情的發展有許多種可能,可是最基本的就是不能惹惱觀眾,也就是不濫用編劇的全知觀點.在發展劇情走向結局的時候,不光只是能夠自圓其說,而是要能夠基於先前呈現的內容,也就是讓先前跟之後的情節同樣都有意義,而不能是前是今非,或是前非後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觀點. 而這部電影就犯了這種毛病. 編劇自以為很聰明的在結尾轉移視角的觀點,忽然換了一個角色的觀點來描述故事,對事實來說,描述的是同一個事實,似乎合情合理,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是在看電影不是在看新聞報導,了解事實的真相,而是在聽故事,重點在享受劇情逐步推升到結局的過程,而非在了解事實,所以一則謀殺案,重點不,如果是看新聞的報導,重點在兇手是誰,不倫何時揭露這事實都無所謂,但是故事就不是這樣了,這各揭露必些基於先前的安排,如果只是從中忽然揭露,那先前的安排就是不相干的了.


可疑的敘事者觀點並不是不能安排,如果這部電影能夠一開始就以多對情侶的觀點穿插,讓觀眾同時看到不同對情侶互相猜忌的心路歷程,同時保持一定的懸疑,這樣到最後, 不論選擇哪一對當兇手都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其中一對扮演敘事者的角色,從她們的角度看這整個事件,那麼忽然在結局前轉成其他人的觀點,就變得很奇怪了,因為觀眾從一開始就從不相干視角看了大半,而同時也沒有被告知那完全被省略的另一個角度. 也就是整個電影變成兩個一半的故事,前半段是這對情侶的故事,結局前變成後半段是另一對情侶的故事.兩個故事都講到一半,我們聽了前對情侶怎麼懷疑,但我們不知道她們怎麼面對最後的衝突,而我們見到另一對情侶怎麼面對衝突,卻不知道她們走到這一部之前抱著怎樣的觀點. 因為結構的缺陷,觀眾聽完整故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當然對電影不滿.





一顆星不推薦


網摘:
Jason

Labels: , ,

鯊魚愛老鷹Eagle vs Shark (2007): 沒有人不值得愛

2010年2月24日
Posted by P.

Eagle vs. Shark [Blu-ray]

愛情喜劇裡面,我最喜歡的一種類型就是這種沒有人不值得愛的電影, 這種愛情電影的主軸就是不管是又笨又醜又呆還是個性怪異充滿怪癖等等,通通都可以找到喜歡的另一半.對於非自願單身,或是苦嘆不知道這世上還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命中注定的那個人,這種影片真是最好的勵志片.

這片鯊魚愛老鷹也是這樣的故事,兩個怪咖,終於找到心愛的人. 可惜除了幾個精采的片段,許多地方都落入不好笑的冷場.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螢幕上看到兩個相對長相平凡的人相愛,總是比看到俊男美女陷入熱戀更能讓人擠出兩三滴眼淚. 兩顆星不特別推薦.









網摘:
鯊魚愛老鷹(Eagle vs Shark)

Labels: , , ,

不知道為什麼該看的 The spy next door 鄰家特工 (2010)

2010年2月22日
Posted by P.

老實說,成龍的新作The spy next door 鄰家特務,是不難看的電影.動作場面雖然老套,但是仍有成龍貫有的趣味,尤其場景移到日常生活的領域,讓成龍隨手拿來都是武器的打鬥特點更有趣味.而一版一眼的文弱書生或是中年老頭化身武藝精湛的特工或是拯救世界的英雄,更是觀眾百看不厭的老梗,超人,蜘蛛人,阿諾的真實謊言等等,都是這樣的電影.

可惜的是,這部鄰家特務少了點現代感,故事情節好像跟現在時事扯不上關係,無法扯上什麼話題性,既不談恐怖份子,也不談中國崛起,也不碰種族刻板印象,甚至學校霸凌等等,也難怪感覺片商購買意願不是很強烈,根本看不出什麼非看不可的元素,也因此推測最多吸引到成龍的基本盤而已.

推薦只要是成龍出品必看的人看看,其他的人,就等幾個月後有意無意在電視電影台中隨便看看吧.

Labels: ,

挑起台灣族群情結的艋舺 (2010)

2010年2月19日
Posted by P.

之前的文章曾經提到,台灣最值得拍的莫過於族群兩岸等議題的電影了. 艋舺這部電影有許多可談之處,不過最成功的地方在於選了一個台灣人最切身的議題,近數百年來,台灣在心態上要面對西風東漸的思想挑戰, 具體的衝突就是如何面對形勢比人強的外來勢力了. 也因此,雖然本片對這個話題的立場並不新鮮,也沒有提出太獨到的見解,但是引起廣泛的注意似乎是必然的.

在描寫因應西風東漸這件事上,電影最鮮明的比喻就是那句「槍,是下等人的武器」,一方面鄙視西方科技,但是又畏懼於他的威力.而在劇情上,槍是電影裡面兩場大屠殺的勝負決定點. 這種既看不起,又打不過的心態, 或是嘴裡說那是三小, 手裡卻拿著三小的做法, 在這部電影裡面呈現的很鮮明. 而電影對抵擋時代巨輪前進的人也是極盡諷刺, 這幾場幫派大械鬥都是在廟口發生,輸的一方雖然篤信廟中神祇,卻也只能在神明跟自己的信仰前倒下.

在如何面對外來勢力這件事上,強龍硬壓地頭蛇的劇情,也是本片主要的劇情,這部電影幾乎為了每一個在地人的心態找到了代言人,雖然在外來勢力外省掛方面,只提供了一個高高在上,勢不可檔的灰狼一角,不過好在劇情上安排了灰狼愛上台灣女子,讓他增加一些悲情色彩,讓觀眾可以對他多一些同理. 對族群整體的描寫,安排艋舺在地本土角頭全部是偏安心態, 然後和唯一外省掛幫派積極進取作一強烈對比,或許會讓很多人不滿,不過一部電影就是祇寫一個故事而已, 更何況這也是後面劇情發展所需, 沒有這樣的前提, 就沒有之後的衝突,也沒辦法帶來全片懷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唏噓.

本片的懷舊跟無奈的調性是基於「今天你不弄死他明天他就弄死你」,還有那句「我以為我是風,其實只是草」這兩個主軸.這兩句話都是在講江湖險惡,但是拿來解釋外省掛大老灰狼這個獲得最後勝利的征服者的想法,又是一番風味,聽起來似乎是肩膀一聳,為己脫罪的味道了.但是灰狼這種強調務實,順勢而為,並且強調背後還有老大哥的心態,對照艋舺在地角頭那種談感情,談鄉土的心態,也不能不說是拍出了點寫實的味道.

Labels: , ,

脫下香奈兒也不過是平凡之作的 Coco Before Chanel (2009)

2010年2月16日
Posted by P.

Coco Before Chanel時尚女王香奈兒請來法國電影不可缺的 Audrey Tautou,加上最紅的時尚話題,可惜若非CoCo Chanel的魅力,這部電影, 也不過製作精美的平凡傳記之作. 兩顆星不推薦.

故事的重點,除了加上當代精神的詮釋外,就是女人束腰不要穿太緊,帽子不要太多裝飾等等的時尚教條:簡約至上,舒適至上.


網摘:
lindyeh
桑德夫

Labels: , ,

女生可以求婚,上床就要做愛嗎? 敗犬求婚日Leap Year (2010)和愛情限時簽The proposal(2009)

2010年2月15日
Posted by P.

敗犬求婚日Leap year最大的賣點就在求婚這件事,電影主打的主軸是:為什麼求婚的人要是男生呢?如果真心相愛,為什麼女生不能向男生求婚呢? 這部電影安排了愛爾蘭女生可以在閏年求婚的傳統,讓我們有機會一探女生求婚會發生什麼事.

這部片當然要和同年代的探討女生求婚的浪漫喜劇The proposal一較高下. 首先最有趣的當然是兩片雖然都是以女生求婚當主題,可是卻都把女生求婚當作是特例,都為兩者製造了藉口,Leap year是拿愛爾蘭傳統當藉口,The proposal更誇張了,拿為了避免被驅逐出境丟掉工作當作藉口,也就是說,在兩部片的概念中,真愛還不足以讓女生求婚,還必須東扯西扯些其他道理才行.

所以這兩部看似挑戰刻板印象, 強調女生主動求愛的電影, 到頭來還是回歸保守的傳統男女交往的邏輯. 這點在Leap Year中透過主角說的很明白了,也就是: 如果男生喜歡你,他就會主動求婚.從這樣的概念出發,這片中女生求婚的下場就不言而喻了. 

而類似的假前衛真傳統的觀點,其實也表現在兩片的床戲上, 跟前些時候,浪漫喜劇中真愛從做愛開始的慣例不同(當然浪漫喜劇的做愛都是不以裸露跟視覺刺激作表現的),這兩部的床戲都上床但不睡,也就是有上床沒做愛,這點在The proposal中表現的最誇張,明明都已經正面全裸來個肌膚之親了,還是沒有做愛. 可是明明都不做愛了,為什麼還一定要上床,甚至還要脫光光了. 我想其中反應出來當前的約會關係中,似乎不論信仰價值為何,性吸引力是男女交往的必備要素.也就是說在做不做愛上,雖然意見分歧,可是性吸引力的重要卻已是主流觀點了. 所以在Leap Year中兩人交往不是因為男生體貼,女生溫柔, 而是透過透明浴廉偷窺到的身體充滿吸引力.那個半推半就的吻甜美的讓人不願鬆口.


連結:
The Proposal愛情限時簽(2009):故事佳製作差的浪漫喜劇

認真的男人A Serious Man (2009) 猶太版的美國心玫瑰情

2010年2月11日
Posted by P.

A Serious Man

因為對以色列電影還有描寫猶太教的電影的興趣,看了A Serious Man. 直到上字幕,才發現原來這是科恩兄弟Ethan & Joel Coen的作品.

難怪看的時候,還覺得拍這片的攝影還真有意思,喜歡低角度,超廣角的特寫.另外就是覺得編劇他們選得笑點還真的不是那麼嚴肅,很有衝突的趣味. 由此可見,雖然此片是走宗教電影的路線,但是科恩兄弟的鑿釜痕跡還是很清楚的.

電影在敘事,攝影,配樂承襲兩人的一貫風格,也讓這在稍微陳悶的主題,增加不少趣味.沿用過去手法拍攝,也整個電影的重心,因此落在討論的主題上:一個什麼都沒做的人(這是電影主角不斷重複的一句話),該怎麼面對無由來的種種人生問題呢? 作者不只描述主角中年男子一名,也旁及整個猶太社區,大人小孩,也讓整個故事的寓意更加豐富. 電影的手法最後是否有讓主題提升到跨越文化,老少皆宜的程度呢? 我認為電影表現並沒有非常出色,大多數時候還是讓人有那種說教的意味,而且主題訴求非常獨特的族群,雖然有人性共通的層面,但是若不是對猶太人的生活或是宗教有足夠了解, 或許體會沒有那麼深刻.

因為是談論宗教的電影,敘事有著寓言風格,最明顯的就是開頭上片頭前的一大段古裝的寓言故事,最後的字卡讓人聯想到Spike Lee的Do the right thing片尾的字卡. 兩者一前一後,都有提醒觀眾注意言外之一的意思.

總之,這是一部主題重於敘事跟風格的電影,猶太教的主題對於不熟悉的觀眾需要額外的知識才能理解,但是不斥為認識另一種文化的窗口. 據說台灣將有片商願意引進上映,果真如此,那麼將是觀察片商行銷能力或是導演孔恩兄弟票房號召力大好時機. 兩顆星不推薦,有興趣的人或許可以一看.


Labels: , ,

璀璨情詩Bright Star (2009) 花癡其實很偉大

2010年2月10日
Posted by P.

Bright Star


璀璨情詩Bright Star 其實就是一個花癡,或是groupie的故事, 當然,如果是一般現代搖滾樂追星族獻身求愛的故事,那就沒什了,但是如果把低俗搖滾樂換成高尚的文學詩作,而主角換成英美浪漫詩人Keats, 這樣的故事就值得傳頌千古. 即便如此,花癡還是花癡,若不是女導演Jane Campion, 沒有人會注意到,這愛情故事之所以偉大,不是那個號稱才氣萬千,其實什麼都不行的男主角,而是那不離不棄,勇於追求自我,追求所愛,樂於當花癡的女主角.


討厭讀詩的,可以聽聽他們在電影裡面朗讀Keats的大作, 整體淒美但陳悶,對女性堅毅的描寫也沒有突破導演過去成就,兩顆星愛不愛看隨便.

最後,希望哪天當前一點都不被視為性感的李白等人,也會轉為主流文化代言人,被拍成電影.




怎樣假裝讓人不小心看見: Cache 隱藏攝影機(2005) 的隱藏式結尾

2010年1月31日
Posted by P.

Cache (Hidden)2005年的電影Cache的結尾,這個據導演Michael Haneke本人說,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看見另一半人所看到的的東西.下面的討論當然是假設你已經看過整部電影, 所以了解有沒有看到最後這一幕,對故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裡有討論的就是,對作者來說,怎麼樣假裝沒有要讓觀眾看見,卻又引導觀眾看見呢?

透過電影技巧,可以呈現要讓觀眾注意到的重點,比方說利用特寫,利用顏色聲音構圖等等.可是如果使用的是很強烈的手法,這個作者的存在就變得很明顯,觀眾感受到的是,這是作者要我看的東西. 但是如果作者想傳達給觀眾的感受是觀眾自己發掘了這個東西. 那該怎麼做呢? 雖然作品本身就是作者要傳達的,無論如何,都沒有純粹觀眾發掘這回事,但是怎麼營造這個觀眾主動發掘的錯覺呢.

這是一個兩難: 怎樣在視覺上,不告訴你又告訴你.

先複習一下最後一幕的結尾,在這裡,可以注意你在看什麼,在注意哪些地方. 還有你看到了什麼(雖然我不太喜歡摘要影片片段,不過討論電影本身卻不引用一下實在是空口說白話,很沒有效率的討論,下面影片中,最後一幕學校門口從5:56左右開始):


                         

看完以後,如果你沒有特別的感觸,只覺得時間那麼久,那你可能沒有看到兩位主角在畫面左方的交談. 不論有沒有看到,都是正常的,要想的問題是: 為什麼有看到? 為什麼沒看到? 導演安排了什麼,或是畫面上的哪些線索引導了你的注目的焦點呢?

我當然是比較傾向裡面人來人往不是隨便走走,每個人的服裝也都有所安排. 當然,影片片段不會是獨立的,之前兩位主角的造型, 跟這一幕的造型的相關,也幫助了觀眾認出主角來.

Labels: ,

跌倒爬起來才是成長的飆速青春 Whip It 2009 /***

2010年1月29日
Posted by P.

                                                                        Whip It

我很喜歡演員導演,因為他們在電影圈打滾多年,深諳如何滿足電影觀眾,通常拍起電影來,非常務實,不角柔作做,強求藝術表現,他們知道什麼手法有效,什麼只是沽名釣譽,所以通常盡力說好故事.最近Client Eastwood導的一系列電影,幾乎都是好故事的代表.

Whip It/飆速青春,是童星出身的演員Drew Barrymore初執導演筒的第一部作品,是運動+成長電影,內容清新,受到影評的熱烈歡迎,卻很容易就被忽略.一來是這項運動並不普遍,未看電影前可能不明就裡,像我就以為是溜冰競速比賽. 再來是預告片跟簡介不容易編寫,一不小心就透露太多,或是過於平淡.像我看完預告片,就直接打定主意這片絕對不會賣座,果不其然,whip it在美國的票房實在不如人意.


Juno女主角Ellen Page,在Whip It中扮演住在德州Austin近郊的青少女Bliss,他被曾是選美皇后的媽媽強迫參加各種選美比賽,卻心不在此,一天意外得知roller derby這種溜冰競賽,就在陰錯陽差下,背著父母,謊報年齡成為其中一員,同時也認識了帥哥歌手. 這樣的偷偷摸摸的參與競賽,終究就被發現的一天,而他會如何面對父母的期待,處理他和親人,朋友,男友的關係呢?

雖然這種力爭上游的運動故事,還有青少年面對未來啟蒙,情竇初開,走出自己的路的成長主題多不勝數.但是本片切入的角度很特別,讓故事值得一看.首先,這各運動可不是棒球,足球等等主流認可的運動,而是可以比美摔跤王的另類運動文化,更何況,這還是女子運動唷.再者,主角面對問題的方式並非衝突,而是走向和解. 這都讓這部電影少了灑狗血的老套,多了一些現實生活的真實感.

當然,在場面調度跟攝影上,這部電影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中段的游泳池一段愛情戲,還有同隊隊友送主角回學校上課,臨走之間在車上一段對話,接連之後母女兩人在廚房聊天透露心事一段,.既然是喜劇,當然也少不了幾個好笑的片段,食物大戰一段雖然有些刻意,但是也是在電影中難得一見場面,而主角發現父親秘密一段也是充滿青少年趣味.

總之,這是類似陽光清洗走沒有壞人,只有溫情路線的電影,值得三顆星推薦.

極度冰慌Whiteout (2009): 垃圾版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007)

2010年1月28日
Posted by P.

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Whiteout


Whiteout (2009)又再一次證明為什麼看電影要看好片,要考慮作者的口碑等等. 同樣的點子(其實我懷疑是受到E片的啟發),同樣是以為什麼人要去南極這種天涯海角當作影片主題,Whiteout以劇情懸疑片類型來發揮,Werner Herzog的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007)以紀錄片形式發揮,兩者的結果天差地遠.

如果你是因為Whiteout的預告片而對這個主題感興趣,別浪費生命看Whiteout吧,趕快去看精采的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2007)!


Labels: , ,

濫到底的第六號瀏海 (2009)

Posted by P.

聽說愛到底的第六號瀏海很濫,於是有幸一賭,當然不能錯過.

看了以後,真的可以確定一定是導演跟編劇的問題. 攝影看起來還不錯,剪接雖然怪怪的,可是大部分還是有遵守基本原則,可以想見如果本來拍攝的片子就沒有什麼好的選擇,那不論怎麼剪都剪不好的. 配樂的風格走綜藝節目風格,每個笑點動作都還會配個打擊聲,只差沒在笑點加上罐頭笑聲而已,可是這大概也是導演的選擇,也不能怪罪配樂. 最明顯的,就是演員的表演了,走的是電視短劇的風格,每個人都沒有個性,更恐怖的是,女主角所有的內心戲都是用嘴巴說出來,真的要說這是單人脫口秀風格也行.所以就算把畫面去掉,只剩下聲音,這部片的品質還是一樣的,不會更差,說不定還會因為多了想像空間而更好.

對話的編寫非常生疏,就是標準錯誤的類型,那種讓演員對著觀眾講故事的對白,而非試圖模仿真實對話自然的口語.

在畫面設計的選擇上,懷疑若不是我電影看太少,就是作者電影看太少,場面調度的方式和一般觀眾對電影的想像差距太遠,難怪很難認同看的是[電影]. 導演的工具箱中,似乎工具少的可憐,用來用去似乎就是哪幾招,手法很貧乏.演員幾乎都是在畫面正中間,面對觀眾講話,而且除了一般對話,還會包含動作的解說. 表演的動作非常誇張,但是電影因為有運鏡可以運用,所以通常是透過鏡頭運動來幫助呈現情境,就算是胡鬧的喜劇,也比較少靠演員誇張的演出.最重要的是,不論動作如何,都要基於人的真實情感.可是這部片,真的講不出各角色的性格,更別提情感了,這也難怪觀眾沒辦法投入移情,進而關心主角的未來.

在敘事上,影片重複很多,還有更多累贅.若把電影剪掉1/3,也不會損及電影的情節.光是為什麼沒有人愛,就重複了超過三次,而若是這樣的重複有加強的效果那就算了,在這麼多次的重複中,除了惹火觀眾,也沒有提供更多直得關心的事情壤觀眾可以同理同情,開始關心主角是否會找到真命天子. 而且,這段劇情跟後面的發展似乎沒有關係,因為主角是透過算命大師指點找到男主角,而跟他本身的個性或是沒人愛的原因無關.

在第二段,算命大師的結果其實大家已經知道,可是又要看著演員一次一次的重複敘事,好像觀眾不是瞎了眼,就是記憶力有問題,也難怪看到這,應該有很多人想要翻桌.

在第三段,出門找真命天子這一段,跟前兩段一樣,也是多次重複,這時候觀眾應該有心理準備要被凌虐六次了,既然前五次都不是,那直接跳到第六次不就好了,相信很多人恨不得這時候有快轉鍵在手. 一般的電影,在這重複過程中,主角內心應該會有一種覺醒或是轉變,賦予這各過程意義,也讓觀眾在看完這各過程多認識到一些東西.可是在這部電影中,就只是流水帳的跑過這六遍,主角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那各在電影中段,所有觀眾跟主角都已經知道的結果. 雖然電影在最後安排了點小聰明,可是除了增加小小的笑點,也沒有替故事增添更多意義.

Labels: ,

遊學初體驗的西班牙公寓(2002) / L'auberge Espagnole /***

Posted by P.

片中對年輕一代眼中全球化有精闢寫實的描述,也難怪得到許多年輕觀眾的認同. 如果有過異國遊學經驗的人,相信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片段.

有一個需要小小注意的是,如果看的DVD有法文發音跟西班牙發音, 請記得選法文發音, 因為雖然是發生在西班牙的故事,但其實是法國片,本來的發音就是法文,西班牙語是後來配上的,如果沒有看原來發音的,就會錯過許多精采的細節,比方說,在本來片子中說英語的幾個角色,在西班牙配音中都被配上了西班牙語了,本來原來那種各種語言夾雜的交談的特質就消失了.




輕鬆有趣又不無聊,三顆星推薦給嚮往異國遊學的看看


網摘:
selene
jazzstanley
pabitele

Labels: , ,

破除產地迷思的Bottle Shock (2008)/ 醇酒醋男/ 戀戀酒鄉

2010年1月25日
Posted by P.

近來媒體報導台灣的威士忌酒廠生產的噶瑪蘭Kavalan威士忌在威士忌的故鄉,蘇格蘭當地的品酒會中一舉擊敗其他對手,造成轟動. 並獲得當地報紙泰晤士報報導.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不乏先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當年加州葡萄酒在1976年法國巴黎品酒會中打破法國當地葡萄酒,因此開拓了加州葡萄酒的知名度跟市場. 這個故事也在2008年被拍成電影.

沒想到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台灣,可見台灣不乏足以翻拍成電影的真實事件,只是,哪天才等得到這些故事被拍成電影呢?

Labels:

經典的電影飛車片段

2010年1月24日
Posted by P.

Daily Film Dose電影部落格跟本站的走向一樣,努力讓影像自己說話,收集了許多電影片段供大家參考.比方說這篇就是關於飛車的,有興趣的看看吧

http://www.dailyfilmdose.com/2008/01/in-praise-of-car-chase_18.html

Surrogates (2009) /偽能叛變/獵殺代理人/**

2010年1月20日
Posted by P.

瘋狂科學家創造神奇的科技,卻因為科技帶來無法駕馭的問題,企圖毀掉一手創立科技. 這樣老套可預測的劇情,配上平庸的動作場面,雖然最後的個人的抉擇帶來新意,但仍是可看可不看的電影,兩顆星不推薦.

網摘:
陳建嘉

Labels: , , ,

Apple in movies 電影世界中的蘋果

2010年1月12日
Posted by P.

之前就列舉了一堆在電影中出現過的頻果系列產品,可以說頻果電腦幾乎是電影世界中的標準配備了.
果然世界上不只我一人對這種現象有興趣,在Flickr上就有有志之士為apple in movies成立了群組,收集在電影中出現頻果的畫面,有興趣就上去瞧瞧ㄅ!


Apple in movies

Labels:

高達的公路版神鬼認證: breathless 斷了氣/A Bout De Soufflé (1959)

2010年1月11日
Posted by P.

Breathless

導演成名作的聲譽通常是比較名至實歸,因為在出名之前,若不是電影真正好,誰要為無名小卒冒險推薦呢? 反之,在導演成名之後,往往顧忌著被評看不懂大師之作,因為在知名導演成名之後的作品,評論的口碑反而不得信賴了.

這部高達的成品作,在現在看來,仍然充滿朝氣,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感想的好電影.對我來說,快速活潑的剪輯是讓我在劇情打轉的同時,仍然想一直看下去的動力. 配上一男一女亡命鴛鴦想逃脫警察的追捕的警匪片劇情,簡直就是古老版的神鬼認證.


網摘:
黃英雄
高達談斷了氣 (1)

Labels: , ,

掙得一席之地 (2009)

Posted by P.

一席之地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好電影,值得推薦給愛看電影的人.

為什麼要支持本土電影,就是因為真正本土作品,可以直接感動當地的人,不必通過文化詮釋,不必通過語言的翻譯,場景不用想像不用聯想,直接帶來最親近直達內心的體驗,這種感受是再好的其他非自身文化的作品所不能比擬的. 而一席之地就是這樣的好作品.

好的在地創作可以將平日生活的切片,以想像力串起來,再重新呈現給觀眾,賦予在平常在熟悉不過的東西新的體驗.這種體驗可以是反照,可以是放大,把原來熟悉的細節突顯出來,像一面鏡子這樣呈現給觀眾看.像我喜歡的蔡明亮的作品呈現的就是這樣子的台灣. 可是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體驗拾取即是,所以就算我欣賞他的作品,卻不會特別想要去看,因為台灣的寂寞跟空虛,還有都市叢林的冰冷天天看的到,感受的到,不用在看他的電影重新複習體驗. 但是這片一席之地同樣是基於台灣生活的切片,裡面有許多熟悉的元素,卻用一個有趣的,新穎的角度切入,讓我們看到這塊土地的另一種情緒.這種喚起平日沒注意到的潛意識的電影,對我來說,是更有趣味更吸引人的. 而這個主題就是關於生存,關於人人想爭得的一席之地.

台灣先天人口的密集,讓人與人的競爭無可避免,這是所有人口密集地區無可避免的宿命,這部電影巧妙的從文化中抓出這條線索,來呈現這種生存的無奈,自然能夠讓每個親身經歷的人所有感觸.

雖然這部電影或許為了票房,在歌手,還有音樂片段演出的比例上有所妥協,結尾也不是那麼強烈或是適當的把故事收尾,但是整體上保持了足夠的懸念,讓觀眾關心劇中每個人最後的發展,在敘事破碎的同時,也願意等待故事的發展,因此讓電影容易親近,這在多線敘事結構的電影中是很難得的.


結尾是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雖然整個影片已經把主題氣氛表現的很好,但是故事作為一種敘事的型態,大家總是期待最後有什麼可以帶走的東西. 這部電影避開了傳統多線敘事眾人匯及一刻的結尾,而把類似的匯及一刻當作是中段的小高潮,而在最後分別陳述個人的下場,並且選擇以其中一組人馬故事作結. 這樣雖然避免了這種已經不在新穎的多線敘事最後大鍋炒的老套,可以也讓結尾不是那麼有力,變得有些模糊不清.

另一個缺點就是節奏還是稍嫌緩慢,雖然跟很多的台灣電影相比,已經好太多了,但是還是可以在加速成1.3~1.5倍速會更好,許多長篇的音樂表演或許是想要搭上海角七號搖滾風,或是要搭配販售音樂等等,雖然這些畫面並不無聊,總是長到讓人恍神,把注意力放到這個旁之末節,而忘了原來電影的主軸.

電影最好的部分,還是在於用想像力把生活的切片串聯起來,告訴我們平日看不見的故事. 放入台灣當地的場景,並不少見,朋友跟我提過,放入這些東西並不足以讓人感受到貼近,重點是裡面的情緒也要能夠貼近. 就像是電影放入了101,擺上了台灣常見的新聞畫面,如果沒有更深入探討這些東西的意涵,不過是耍耍小聰明罷了,很多台灣電影就有那種把不知道哪裡的故事錯置在台灣的感覺. 能夠從這些生活片段中呈現更深入的情感跟意義,還是讓觀眾感覺到有連結的地方.像是台灣吃便當看新聞的型態無所不在,可是如果只是片子中出現這麼一段,不過是賣弄一下,讓大家知道這是台灣而已,真的要感動人就必須像是不能沒有你那樣,從這樣熟悉的場景中,告訴我們沒有發掘的故事. 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巧妙的地方. 房屋仲介的喊口號, 隨處可見的違建,無所不在的黑道,連名字都很讓人熟悉,還有青少年愛玩的線上遊戲,到處都有人邊看邊罵的新聞,燒靈厝的傳統,過去的土葬,現代的靈骨塔,經濟不景氣的法拍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從電視報紙新聞多少都聽到的一些生活片段,而電影就把這些串起來,並以一個主題將之串連,讓人看了有種:唷,原來如此,我怎麼沒想到的感受. 這種全世界共通的人性,配上區域特有的,其他人模仿不來的獨特人文風景,相信在國際藝術電影市場上,也應該是最有賣相的.

各組人馬中,最精采的當然是住墳墓札靈厝這一家人,父親正面對死亡,兒子才剛要面對新的生活,父親有一塊真的但不是自己的地,兒子有一塊網路虛擬的假地,卻是自己的,一家人總總的情境,介於生死一席之地的掙扎,讓電影有豐富的層次,每個觀眾都可以從中看到一些東西. 而富商一家戲份本來就少,老實說沒什麼表現,僅有串聯的效果,但是設計師兒子的聰穎跟林師父兒子小剛的傻頓形成有趣的對比,讓兩個家庭的比較有許多的趣味.最令人失望的當然就是樂手這一段,戲路老套,表演生疏,讓整個電影low了很多,卻因為種種原因還被當成是開頭結尾的主戲,真是可惜了電影.唯一的效果大概就是讓莫子直接跟林師父兒子小剛掙一席之地,而小剛的新生,剛好造就了莫子的死.另外就是那種生前無地自容,死後爭得一席之地的無奈對比.在這條線裡面,我覺得最有趣的人物反而是戲份少少的樂團新手,在其他角色莫子,凱西,Randy從一開始就定型的情況下,這個初生之犢反而是最有戲份的,他的選擇也是最令人期待跟關心的,可惜我們雖然看到他的選擇,卻不太了解為什麼.而黑道一家的戲份雖然不多,可是開頭與林師父一段談話讓整個整各主題串聯生死,非常精采.

最後要談談本片創作的人馬導演樓一安跟陳芯宜.因為有了陳芯宜的之前的導演作品流浪神狗人,讓同樣導兩人合作劇本的樓一安有了直接比較的對象. 可以肯定的說樓一安的導演成功的造就了這部電影,而還好陳芯宜找到了發揮他才華的好位置,而沒有親手毀了自己的劇本.

劇中的幾段剪輯中,人物出場都充滿趣味跟懸念.比方說小剛穿著老虎衣騎車在視覺上就是很有趣,而過了一會我們才看到原來他是跟林師父是一家人. 還有小剛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母親出現在搶銀行的新聞上,雖然不是被圈起來的那一個.搶銀行那段更是一絕,錢從天上掉下來,配合上不知道哪裡來的靈通消息,讓畫面更有意義.

在對白上,演員表現的很自然,沒有像是廣播劇那樣刻意的咬文掘字加超級捲舌,而是用本來對話般有點含糊省略的台灣特有腔調,而對白編寫也是出色的自然,句子自然破碎好像真的日常對話,也讓從中觀看的觀眾更像是忽然加入對話的聽眾,像是那場幾個小剛同事在小巴士的對話,本來不明就裡,而東奏西奏下觀眾才明瞭原來他們在討論虛擬世界的電玩.


最後要來談談對於台灣觀眾的想像,一席之地是後海角七號電影,據說拍攝的時候海角正紅,或許是這樣選擇了以樂團的故事線當主軸.這樣的對觀眾喜好的考量,似乎是跟我的想像不一樣的,我倒覺得海角中最不討人喜歡的就是樂團主唱跟女主角這一對不知道是哪裡人的人,而真正吸引觀眾的反而是其他寫實的角色. 而這部電影中,我覺得最可以刪掉的也是樂團這一線,而覺得其他人物比較討喜,可是沒想到電影卻選擇了樂團當主軸,其中的考量,或許有更奧秘之處吧.


總之,能讓人看得下去的台灣電影以屬難得,四顆星推薦,值得關心台灣電影的人看看

網摘:
tzaralin
達G
塗翔文
Maggie Lee (這篇對劇本的人格分裂有不錯的說明)

Next day air (2009) 次日到達還是次日危機?

2010年1月9日
Posted by P.

                                                                            Next Day Air

Next day air是說有一個快遞員送錯了包裹,把包裹送到對面套房裡面, 更糟糕的是包裹裡面價值連城的毒品,不小心收到毒品的一群幫派,決定私吞托好友代售.毒品的主人當然也不可能就此罷休,於是一路追查毒品下落.

Next day air 的敘事要跟Michael Clayton(2007)類似, 如果事件按現實的時間排是1-2-3,電影呈現的順序就是2-1-3的結構. 完整的說,就是電影在第二段結尾(第三幕開頭)開始演, 然後是跳回到第一幕的最開始, 演完第一幕到第二幕,最後接著演下去地三幕. 在這樣的結構下,觀眾跟著主角快遞員一起經歷這段冒險.

在類型上,這是比較接近台灣比較少引進,我也不甚熟悉的Blaxploitation,其中的經典是Sweet Sweetback's Baadasssss Song.這類型的電影主要在以黑人的角度看世界. 演員幾乎都是黑人,像本片幾乎都沒有一個白人,而內容圍繞在窮困或者是幫派黑人的生活,其中當然包括販毒一類的事情. 而結尾通常也是壞人得以脫逃,因為他們可不怎麼喜歡警察阿!

這類電影最特別的當然是影像的表現手法,像Sweet Sweetback's Baadasssss Song的攝影美學當年可就被一堆影評批評的一無是處,這種[白人看不懂]的表現手法,若是真能打動目標觀眾群,那這種奪回美學發言權的壯舉,也算是這種電影的價值了. 因此我雖然對這片的一些影像手法不甚理解跟認同,不過既然人家不是拍給我看的,我也就當作鄉民看熱鬧般欣賞但不欣賞,努力去理解了. 在我看來,似乎這些導演都喜歡把攝影機擺的歪歪的,讓本來直直的東西在畫面上看起來變成歪歪的Dutch angle,比較多人認識的Spike Lee的Do the right thing中,這樣的鏡頭就用的很多. 另外就是影像剪接的節奏感跟音樂的運用了.

這片的開頭新穎,幾個剛搶過銀行的搶匪在公寓裡面哈拉聊天回顧之前的搶案,讓人感覺有像昆丁的落水狗的感覺,在談天中重建過去事件的始末.不過當看到幾組人馬都介紹完畢後,觀眾應該就想見劇情會發展像是Guy Ritchie的Snatch或是兩桿大煙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這種無巧不成書的黑吃黑故事.

可惜故事設計的沒有這些經典巧妙,這幾組人馬的衝突明顯,碰在一起也是必然的結果,若要真的說有巧合的,也不過就是時機而已.換句話說,本來ABC三組必然就會有火拼,不是AB,AC就是BC等等,只是這片讓ABC全部在結尾碰在一起. 而這種結尾幾乎是這種多線敘事電影必然的結尾, 在多線敘事氾濫的當代,這也不算出奇的新鮮.

結尾是另一個讓我耳目一心的地方, 新鮮之處在於,最後躲過大火拼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三個人,最後財富的歸處,也不是贏者通吃(或活者通吃),也不是幾人談好平分,也不是你留命,我留錢那種,這片結尾那種說巧不巧的自然分配,配上開頭佈局的那個時好時壞的電梯,勉強提升的這片思想上的層次.

兩顆星不推薦,不能欣賞的也不用嘆氣,或許電影不是拍給你看的,對黑人電影類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相形失色的district B13 (2005) /Banlieue 13/ **

2010年1月7日
Posted by P.

盧貝松的B13,主題是隔離跟排外.

可是有了之後出現的district 9,這個B13就被比下去了.

在動作場面上,盧貝松複製自己先前企業戰士中強調體操選手般的翻牆跳躍的身手,所以新鮮感沒有那麼強烈.

在兩個男主角的兄弟情誼上,就是taxi系列,一正一邪的搭配,也談不上創新,倒是反映了導演一貫的那種兄弟重於女人的安排.兩個人忙著打拼,女主角反而戲份不是那麼多.

總之,不管是來看劇情的,或是動作的,這部片都沒那麼創新,甚至對衝著盧貝松大名的觀眾來說,這部片也沒有在盧貝松風格上增添什麼,因此雖然是完成度高的商業作品,依然是兩顆星不推薦.

Labels: ,

G片初體驗 Humpday (2009): A片版的The Blair Witch Project

Posted by P.



G片初體驗 Humpday是低成本製作的影片. 他的製作成本算計是四個主要演員人,兩個房子(實際上或許只有一個),然後在加一個旅館房間. 故事可以拍成不錯的短片,以長片來看,故事脫泥帶水,避重就輕,虎頭蛇尾,並沒有將故事帶往更有趣的發展,了解故事大綱就可以了,電影中前30分鐘是最佳的部分,看全片實在浪費時間,兩顆星不推薦

故事是兩個搞曖昧的男人,他們曾經是最好的死黨,離別後,一個成為自由開放四海為家的藝術家,另一個是成家立業的保守上班族. 在好友結婚正準備生小孩之際,他們再次重逢.

難看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對話太多. 就拿結尾上床一段來看,搞曖昧這種事情,人到了床上以後,兩人有怎樣的感情,通常自然而然就會發展出來,行動是多於口語的.

若是那種以過多的對話來掩蓋內心的不安,也會在對話跟行動上處處洩漏玄機. 可是這部電影卻可以看到兩個人在床上,認真大談如何做,怎麼做,還有內心是如何忐忑不安.長篇大論,卻又言不及義,不像是真正在討論怎麼做,連誰扮演什麼角色都沒講好.如果是曖昧的話,上了床也不見曖昧的程度加重,只聽到兩個人好像是躺在心理醫師的躺椅上述說病情,根本沒有因為對方的存在了帶來更多緊張.類似的情節,好的電影畫面,短短幾分鐘就可以呈現,讓人覺得聽他們的對話真是廢話連篇.

兩人的關係其實在第一幕最後的高潮就已經確定,很明顯的兩人不會真槍實彈的真的作, 而後面的情節也沒在這上面增添更多複雜或新的發展,所以電影就在這邊就已經停擺,之後的內容不過是不斷的重複已經討論過的事情.

電影比較好的片段,集中在前半段,兩人一人是內心保守卻故裝開放,一人是外表保守內心狂野,把那種美國社會,不論保守開放都要故裝開放的政治正確現象描寫的貼切.

看完整個電影,我只感覺同樣的故事不如拍成The Blair Witch Project的偽紀錄片,並且把結尾改成The Blair Witch Project結尾--弄假成真, 在關機的剎那間,我們忽然看到兩人真的作了起來, 或許效果還會比較好.因為兩個故事的架構幾乎一摩一樣. 就是幾個人,想用攝影機紀錄他們覺得很特別的影像:兩個直男做愛. 後來才發現原來這片還跟The Blair Witch Project有點關係,其中一位男主角就演過The Blair Witch Project,果真大難不死,必有艷福.

我們或許可以想見這個影片是怎麼來的, 就像電影中敘述的,影片的作者就像就像影片中的主角, 酒酣耳熱之際,靈機一動,使出同志慣用的挑戰手法,挑戰曖昧的同性對象敢不敢和自己來試一試,並藉口為藝術犧牲要把他拍成電影,可不是因為自己是同志唷. 這樣的電影拍的好,就像是8 1/2,或adaption,拍不好,就變成是 Humpday.



網摘:
導演訪談,聽聽正妹導演Lynn Shelton怎麼說

The graduate (1967) /**

2010年1月5日
Posted by P.

雖不至於失望,但也並非特別突出,兩顆星推薦給想看的人看看.

Labels:

為什麼空白電影總是高評價低票房?

Posted by P.

有一種電影大致上就是呈現一張白紙,然後讓觀眾自己去冥想.
這種電影通常總是受到很多人的吹捧,雖然如果把作者的名字換上其他名字,可能會被批的一無是處.

為什麼空白的電影會被這樣吹捧呢? 這或許是空白的冥想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看電影的人心想的是什麼,就是什麼,但是沒有人願意被看出來自己心中想的是垃圾一類的,因此信心不足的觀眾為了證明自己的內心充滿超越凡人的思想,當然要告訴其他人自己已經達到超然的境界. 而作品本身也沾光,因此達到極樂世界.

可是就像有人說笑的,為什麼現代藝術總是比現代音樂受歡迎,是因為觀眾不用被強迫呆在現代藝術的畫作前面忍受數十分鐘到幾小時阿! 許多這類的巧思,或許有趣,但這種有趣撐不了多久,或許在理智上讓人會心一笑,但若要感動內心,讓人流連忘返,恐怕光是一點靈光一現的巧思是不夠的. 尤其是在資訊大爆炸的現在,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這種五分鐘的巧思恐怕人人都見怪不怪,在過去,有能力的人不見得有舞台,可是現在能夠擺出空白圖紙的人,如果願意,都可以拿出來見人.因此,能在空白圖紙上作畫,而且讓人家仍然願意注目幾眼的,覺得比空白還好的, 恐怕更為難得.

The Invention of Lying (2009) /謊言的誕生/*

2010年1月2日
Posted by P.

天阿!我發明了說真話的影評!                                                                         The Invention of Lying

這部片名謊言的誕生有點名不副其實,不然就是作者搞不清楚謊言跟愚蠢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部片按照裡面設定的世界,人們並不是不說謊,而是心中的想法每個想法都要說出口,並且通常是說出心中最惡劣想法,而且還會相信每個人說出的每一句話. 另外,人們還不會創造虛構的事物,所以沒有虛構的小說,電影甚至電視廣告等等,而最重要的,大家對謊言的定義還都一樣.

電影創造的世界中的人就失去了正常人的的行為舉止情感,裡面的人大部分都感受不到是一個人,而是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而電影,不論主角是動物,外星人,花草樹木,男人女人,美醜善惡,最重要的就是要反應人類的真實情感,而讓觀眾共鳴.

在這個電影中,演員也不用演戲跟演技,因為所有本來該演出的潛台詞通通會從角色的口裡說出,像是,我喜歡你,我討厭你,更利害的是,他們不是不說謊,而是急著把這些殘忍的事實說出口,就算沒有人問他們. 編劇不是想像力有限,就是想法實在太悲觀,在一些通常正負情緒的有的情境下,通常角色口中選擇說出的都是悲觀,殘酷的一面. 比方說,如果角色的想法是,今天這個約會對象很醜,可是我很高興可以出門吃飯,那他會選擇說出約會對象很醜,但不是他高興的那一面.

但這不代表編劇創造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沒有謊言的世界,反而創造了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讓電影完全沒有信服力. 因為要讓每個角色的情緒心情用說的說出來,反而簡化了人複雜的真實情感,並且因為這樣的選擇,讓他的角色雖然表面上誠實,事實上嘴裡說出來的話並沒有完全反映他們角色真實情感,在編劇自己設定[要說出腦中每件事每個想法每個情緒才不算說謊]的設定下,這是完全的說謊阿!


因為這樣侷限的想像力,讓我幾乎看不到第一段的高潮就開始快轉. 雖然可以理解作者試圖表現的神的誕生,信仰的誕生等等大義,但整個非人的世界,讓我看的很不耐煩,並且完全沒有說服力.電影並沒有創造一個沒有謊言的世界,而是創造了愚蠢的電影, 一顆星就算電視播免錢的也完全不推薦.


網摘:

Labels: , ,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分類

2009 (84) 2008 (43) 喜劇 (40) 電影 (38) 美國 (36) ** (29) 圖解電影 (28) 2007 (26) 小說改編 (25) 2006 (20) 台灣 (19) 浪漫 (17) 真實改編 (16) *** (15) 品牌置入 (14) 動作 (13) debut (12) 女導演 (11) 伍迪艾倫 (10) 電影票房 (10) CC版 (9) * (8) 2005 (8) 紀錄片 (8) 輔導金 (8) 2010 (7) 教材 (7) 好萊塢 (6) 恐怖 (6) 戰爭 (6) 電影網站 (6) 1997 (5) Bill Murray (5) Wes Anderson (5) sci-fi (5) 愛情 (5) 法國 (5) 續集 (5) 翻拍 (5) 2004 (4) Quentin Tarantino (4) Steven Soderbergh (4) Vera Farmiga (4) list (4) 入圍沒得獎 (4) 前共產 (4) 動畫 (4) 影評 (4) 數位攝影 (4) 粉紅豹 (4) 紐約 (4) 英國 (4) 華語片 (4) 運動電影 (4) 1998 (3) 2001 (3) 2003 (3) Audrey Tautou (3) George Clooney (3) Julia Roberts (3) YA片 (3) arthouse (3) 丹麥 (3) 以色列 (3) 傳記 (3) 免費線上電影 (3) 加拿大 (3) 導演 (3) 日本 (3) 洛杉磯 (3) 清單 (3) 犯罪 (3) 男導演 (3) 1959 (2) 1984 (2) 1999 (2) 2002 (2) Atom Egoyan (2) Ben Affleck (2) Clive Owen (2) Edward Norton (2) Gerard Butler (2) Gus Van Sant (2) Jennifer Aniston (2) Jessica Simpson (2) Kate Winslet (2) Kevin Smith (2) Natalie Portman (2) Robert Altman (2) Steve Martin (2) Sylvester Stallone (2) Werner Herzog (2) Zooey Deschanel (2) x-men (2) 假電影真人生 (2) 公路電影 (2) 北歐 (2) 大衛林區 (2) 時光旅行 (2) 柯恩兄弟 (2) 桂綸鎂 (2) 比利時 (2) 種族問題 (2) 羅馬尼亞 (2) 群星焦點 (2) 義大利 (2) 蔡明亮 (2) 西班牙 (2) 覇凌 (2) 陳芯宜 (2) 電影雜想 (2) 韓國 (2) 驚悚 (2) 高達 (2) 黑人導演 (2) 黑人電影 (2) **** (1) ***** (1) 1895 (1) 1896 (1) 1961 (1) 1967 (1) 1972 (1) 1974 (1) 1982 (1) 1987 (1) 1988 (1) 1989 (1) 1992 (1) 1993 (1) 1995 (1) 2000 (1) 911 (1) Adam Sandler (1) Al Pacino (1) BAFTA (1) Baltimore (1) Bong Joon-ho (1) Charlie Kaufman (1) Chuck Palahniuk (1) Ellen Page (1) Francis Ford Coppola (1) Gael García Bernal (1) Jane Campion (1) Jason Reitman (1) Jim Carrey (1) Jim Jarmusch (1) John Malkovich (1) Jude Law (1) Katherine Heigl (1) Marion Cotillard (1) Meg Ryan (1) Michael Cera (1) Michael Haneke (1) Mike Leigh (1) Minnesota (1) Mirjana Karanovic (1) Mumblecore (1) New Jersey (1) Oliver Hirschbiegel (1) Paul Giamatti (1) Penélope Cruz (1) Roman Polanski (1) Sam Mendes (1) Tom Hanks (1) Wim Wenders (1) amy adams (1) cult (1) dogma95 (1) philip glass (1) 中東 (1) 久石讓 (1) 低成本 (1) 侯孝賢 (1) 倫敦 (1) 分割畫面 (1) 剪接 (1) 南歐 (1) 台灣電影 (1) 吸血鬼 (1) 坎城影展 (1) 墨西哥 (1) (1) 奧地利 (1) 奧斯卡獎 (1) 寵物 (1) 尼可拉斯凱吉 (1) 山繆傑克森 (1) 巴西 (1) 巴黎 (1) 德國 (1) 德語 (1) 德語片 (1) 懶人包 (1) 挪威 (1) 改編 (1) 政治 (1) 新浪潮 (1) 李安 (1) 李察吉爾 (1) 杜篤之 (1) 校園 (1) 樓一安 (1) 歌舞片 (1) 法語 (1) 波士頓 (1) 演員 (1) 演員導演 (1) 漫畫改編 (1) 猶太納粹 (1) 獨立製片 (1) 瑞典 (1) 瑞士 (1) 紐西蘭 (1) 線上免費電影 (1) 縱論電影 (1) 芮妮齊薇格 (1) 荷蘭 (1) 評論 (1) 貝托魯奇 (1) 道具 (1) 配樂 (1) 金獅獎 (1) 鍾孟宏 (1) 陳宏一 (1) 陳懷恩 (1) 電影分析 (1) 電影片頭 (1) 電影特效 (1) 非專業演員 (1) 韓語片 (1) 音樂 (1) 香港 (1) 黑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