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房子加人嗎? 同在屋簷下的家庭故事 Nue propriété /Private Property/私有財產 (2006)

2009年11月29日
Posted by P.

Isabelle Huppert飾演和先生離異後的Pascale,住在先生留下的房子裡,一起居住的,還有兩個已經成年卻長不大的孩子Thierry及Francois.

Pascale想和她男友開展新的生活,賣掉房子搬到別的地方去,可是卻不知道怎麼處理房子跟孩子,而兩個小孩對媽媽的決定更是不諒解,他們一家會將面臨怎樣的挑戰呢? 這是電影Private Property.


好酒陳甕底,但是放太久也會變臭酸,Joachim Lafosse執導的private系列中的private property雖然情節逐漸高張,但鋪陳太久,最後的暴點很難彌補觀眾厭倦之後的不奈,兩顆星不推薦.




網摘:

mad dog

Labels: , ,

電影大亨的聞之色變的TwitCritics

2009年11月27日
Posted by P.

Twitter的出現讓電影從上映到口碑出現的時間縮短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原本電影只要做好事先的宣傳,不論電影好壞,只要能吸引到觀眾進場,就算大多數的觀眾敗幸而歸,電影還是可以享受幾週的蜜月期,讓不知情的觀眾依舊源源不絕的跑去看戲.

可是Twitter出現後,不論好是壞事都傳千里,而且傳的比電影上映的時間表還快.過去這部片在歐洲市場搞雜了,或許還可以在別的地方重新來過,可是現在不管電影在哪首映,在電影還沒落幕前,觀眾還沒離場前,觀眾的喜好就已經透過twitter傳遍世界了,因此可以說是電影宣傳媒體好評等等,影響力都比不上短短140字的短評來得大.

最近讓電影大老闆們觸目驚心的例子就是Bruno的票房在一天內崩盤. Bruno聲勢浩大的在全球各地巡迴宣傳,幾各月內,週週都有相關的報導,票房前景看好.可是沒想到電影上映之後,影迷紛紛在twitter上大吐苦水,發表失望的看法,不但首映週之後的票房迅速下降,甚至連首映當週,週五首場之後,隔天週六的票房就馬上受到影響,這影響力散播之快,前所未有.

隨著Twitter上對電影評論的影響力,Twitter世界也出現了像Rotten tomato這種收集各家意見,綜合分析喜好的TwitCritics網站.和Rotten Tomato很像,把每則評論給予是正面或是負面標籤後,把各各評論加加減減,看綜合起來,喜歡的人多還是討厭的人多.

在twitCritics上可以看到最近上映幾部新片的評論.我仔細的看了一下,並且對照評論的實際內容.我的感覺是:

1.出錯的時候還不少,有些twitter的發言只提到電影,但沒有提到好壞也被標上了正或負評.

2.就是目前僅限於最近上映的幾部大片,許多電影的評價其實是找不到的.

3.TwitCritics觀眾對電影的喜好分布,我覺得比較像是觀眾對這些電影的反應強度. 大部分上榜,然後有明顯正負評價的電影大多是觀眾愛恨分明的電影,也就是不見得大多數的人的意見一致,但喜歡的人讚不絕口,恨不得推薦給所有的人,因此強力推薦.同樣的,那些上榜超低評價的電影,也不見是大部分人討厭的電影,但感覺的出來是這些電影擁有的特質是會讓那種討厭的人恨之入骨的電影,於是看過,但是不滿意的人就會忿忿不平到處宣揚. 而在兩者之間,那種喜歡但是不見得有特別感受,或是不滿意但也不特別討厭的電影就在這樣的評論機制下被埋沒.

總之,如果想要看充滿話題性,看完以後,絕對會有強烈感受的電影,TwitCritics是一個可參考的指標. 相信很快華文世界也會出現類似的plurk或twitter服務,就讓大家拭目以待吧!







類似的網路服務還有:
FlixPulse.com (比twitCritics更早推出的服務)
flicktweets (同時比較twitter上的口碑跟MRQE上的評論)
twittercritic.com (收集twitter上電影討論,但沒有綜合量化)

Labels:

布爾喬亞趣味的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 (2001)

2009年11月25日
Posted by P.

什麼是家的感覺呢? 怪氣相投或許釋一個解釋. 這也解釋為什麼Wes Anderson這部怪異的天才一族,能夠打動這麼多人.

或許這一家人的生活不像是電影主流描述的受薪階級或是工人階級的家庭,但卻是扎扎實實的屬於那個布爾喬亞的生活,或許他人難以想像,但對於有類似經驗的人來說,卻是實實在在血淚交織的生活. 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只有在家人間才能夠感覺到那種因為共同成長,共同生活而有的絕對理解,那種見怪不怪,同是一家人的感覺,這也是這部電影感動人的地方.

對沒有類似經驗的人來看,看不下去也是應該,畢竟導演不不掩飾,不尋求最大觀眾群的共鳴. 但隔著萬花筒看看大千世界,窺看並感受各種家庭關係的可能,並反思連結自身家庭的微妙因素,或許也能有所趣味.




兩顆星推薦給看的下去的人.

網摘:
alyx
Mr. Stupid

想要了解柯恩兄弟電影必看的首部曲: 血迷宮 blood simple (1984)

Posted by P.

柯恩兄弟初試鶯啼之作,急於表現所會的各種導演功夫,最終成品雖然證明他們是電影界的好學生,懂得各種表現主義的手法,且具有豐富的電影史知識,但就像一盤加味過重的料理,遮掩了原先食材的美味.




故事非常有趣,簡單的婚外情三角關係加上一個殺手,就衍伸出意料之外,常理之內的劇情.謀殺者跟被殺者之間的關係令人意外,驚喜連連.



即便像是超長篇的MTV合集,其中的許多導演技法富巧思並有創意,比方說片首開場以兩個人的在車內交談背影開始,在眾多車內交談的電影片段中獨出一格.另外,片末的坐水凳(waterboarding)虐待之惡趣,在現代看來,的確領先潮流.





就像許多人所言,導演終其一生都在拍同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中可以看見他們日後許多反覆思索的主題,比方說公路飛車,謀殺,西部,牛奶,牛仔等等. 本片雖不見得適合純粹想看好電影的人,但兩顆星推薦給想要多了解柯恩兄弟的影迷.









網摘:
Jimmy
Jack Sommersby

Labels: , ,

部落客與部落格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2009)

2009年11月24日
Posted by P.

與其說,美味關係JULIE & JULIA (2009)是關於美食的電影,其實更多是關注在部落格生活.

導演:Nora Ephron
其實我一直對這種穿梭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平行世界的電影不感興趣,通常是直接評為票房毒藥,絕不可能投資在這類電影上頭,比方說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等. 不過導演兼編劇Nora Ephron卻是在浪漫喜劇這個類型不能不注意的導演,談到近幾十年來浪漫喜劇電影的發展,他的When Harry Met Sally...還有Sleepless in Seattle等都是不能不談論的話題. 所以我很好奇這麼一個非常侷限的點子,他會怎麼去開發呢?


兩個故事:部落格與美食
這部電影描寫的其實是兩個故事,兩個跟美食有關的女性故事.一個是幾十年前的Julia,他跑到法國去學法式料理,這改變了他原本的家庭主婦生活,不但變成法國料理烹飪課的老師,並且出版了影響美國飲食深遠的食譜,最後還主持電視烹飪節目. 另一個是後911時代的新婚公務員Julie,他想成為作家,卻始終沒有完成作品,只能當個在辦公室接聽電話過著招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天他決心在一年之內,做完Julia食譜書內所有的法國料理,更重要的,他把這個過程寫成部落格,每天與讀者分享他的心得.


穿插敘事
如果說這是關於美食的電影,實在是太忽略部落格在這部電影所佔的地位了.若真要認真考究起來,這部電影其實刻畫寫部落格這件事,還有寫部落格的人,勝過於談論美食. 在Julia Child的故事部分,是味如絞蠟的,普普通通毫無新意,在全部電影裡頂多扮演襯托部落客Julie的故事,若說是把Julia的部分完全減去,或是刪成1/3,不但對整個電影沒有影響,而且可能更好.

這也難怪,其實本來所有的故事就是針對當代來論的,而Nora Ephron的影片一直願意去捕捉當前的時代感,比方說when Harry Met Sally..,Sleepless in Seattle,還有You've Got Mail都是如此.而這部其實也是在捕捉部落格這件事對當代生活的影響,很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執著於平行對照的架構,反而銷弱了不少力道.

穿插敘事的蒙太奇效果個人感受不同,就我而言,是完全沒什麼趣味,好像在看兩個半個故事,雖了解正式拿來平行對照,但其實這樣並沒有讓我覺得兩各有多大關聯,或達到任何增強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因為本來就不是多相干的事件,硬要把他湊在一起,在手法上就加了很多料,比方沒事就讓Julie說,Julia是我的偶像,我沒是想著他等等,聽多了就絕得很煩,尤其是當我是在電影的時候,而不是在聽說書.如果Julia對Julie的啟發還要用嘴巴講出來,那電影不是也不用看了嗎?

整部電影其實沒有多大起伏,這當然也是因為這個真實故事本身的侷限,事件本身其實沒有太多的戲劇性,最大的事件就是幾次作菜失敗,還有期待的訪客沒有來而已.而最大的高潮呢,也頂多是書出版而已.如果硬要把這些東西拍的多戲劇性,其實也有點強人所難,這樣看來,在Julia的部分灌水,或許也是因為塞不滿兩個小時吧. 根據我看到關於這個部落客的報導,這部電影其實是非常忠於真實故事的,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出於那篇NYT訪談,因此在這樣的限制下,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僅可能把這樣的平凡拍的不錯了,雖然在戲劇性上還是達不到一般電影的水準.

兩個演員:Meryl Streep和Amy Adams
這部電影找來了Meryl Streep來演Julia Child.我相信Meryl Streep在外型及聲調上對Julia的模仿上都達到一定的水準,然而整體的效果我只能說非常的不討喜,不管這是不是本來Julia這個人舉止就是顧人怨(至少對我而言),或是Meryl Streep的誤導,但是我絕得在拍成電影的時候,總是要留點空間讓觀眾去同理去理解這個主角,但電影裡呈現的這個Julia就是一個樣子,一個模仿秀裡面漂亮的演出,但體會不到這個人的情緒這個人的感覺,總覺得不是真的人,雖然有這個人的形象.

相較之下Amy Adams的演出就比較可親近了,他是少數在夠矮的女演員,嬌小的身材把這種比較中性打扮的女性,還有當代女性婚後忙碌於工作與生活間的焦頭爛額表現的很好.


部落格作者與部落格
整部電影最精采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是在於他描寫了部落格對部落格作者的影響.我想有寫過部落格,或是常閱讀部落格的人,對其中的描述一定多能感同身受. 比方說:每天關注有多少讀者閱讀,只要獲得一兩個回應就樂不可支,不時又懷疑這樣的付出是否有代價,小有名氣的時候,又開始擔心會不會影響工作,而週遭的人又不時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寫進去部落格裡面. 如果說過去Julia的年代,許多人每天的寄託是烹飪,當代許多人的寄託就是部落格了. 美味關係這部電影真的是完整的呈現了一個部落客的心路歷程.


Julie時代後的部落格
網路的面貌瞬息萬變,Julie的部落格年代已經不得追尋了.現在看起來,他的部落格非常的老舊,全部都是文字,沒有圖片,跟許多圖文並茂的美食部落格相比絕對是相形慚愧,可是當年許多美好的純真其實也是現在複雜的部落客-讀者關係無法復得的,比方說,當年根本沒多少方式了解你的讀者,甚至有沒有人看都不曉得,部落格主對讀者種種的揣測都是種美好的想像. 但是現在不但計數器是最根本的,有沒有人看,多少人看變成了血淋淋的現實.現在不但可以知道多少人看,更甚者還可以知道是誰看,從哪來,看什麼,看了多久等等,不但讀者看部落格,部落格更是看讀者看的一絲不掛. 想像少了,但若要算計的話,可就多了. 過去部落格主一夕成名變成可以衡量可以計算的途徑了. 或許踏實些,但也或許少了些浪漫.

台灣的部落格電影
能在本部落格看到這篇文章的,想必就是部落格的讀者,或許也是部落格的作者. 就讓我們一同想像,何時華文的部落格故事才會被拍成電影呢? 而會是哪一類型的部落格呢?美食部落格嗎?還是? 而又會是哪一個台灣部落格主會先登上大螢幕呢? 就讓大家一同期待吧!


連結:

Winds of September九降風(2008)

2009年11月23日
Posted by P.

副線稍微混亂,但對青春往事片段豐富細膩的描繪,也可以勾起不少觀眾對青春的回憶.

穿插真廖敏雄打假球的情節安排巧妙,隱喻深刻.

人物個性仍然不夠突出,只有少數可以對觀眾留下印象,應該可以再精簡

以服裝化裝造型來說,做的不夠深刻,個性都弄得不太明顯,容易搞混,另外也沒有把當年的邊緣少年的形象掌握的很好,說服力不是很夠.兩個女主角在校園的造型還可以, 但下課後的造型有幾場戲化妝的太過頭,感覺不太真實.

在攝影方面,幾場戶外的戲,有把台灣的天氣溫度拍進去,說服力十足.但有些室內的戲,雖然真實,但又有點混亂,比較像是電視劇隨拍,少了電影感,但是加減平衡下,不溫不火,至少沒有台灣電影拍的口味過重,過於作做的通弊

結尾是李同學衝進校園追打同學那段充滿衝突點,劇情張力足夠,又再關鍵時刻煞車,並免流於太掃狗血,維護住青春校園的風格.

最後每個人的結局有點交代的隨便,這也是人物過多的一個問題,尤其最後偷車的劇情不太合理,留下許多困惑.

總之,還算值得一看的電影,是誠意之作


相關影評:
fansss
Mario 
卵生水筆仔


*2009/4/23

畫說I love you, Beth Cooper校花我愛你/貝絲庫柏,我愛你(2009)

2009年11月22日
Posted by P.

青少年是消費力大,並且推動最新的潮流,因此青少年電影通常也率先反應流行.





*主角Denis是學校的功課好的模範學生,而電影反映了對這樣的學生的社經背景的刻板印象.就算是準備Party,也要記得去Whole Food Market買東西,當然他爸爸更說了: 我們家不喝啤酒的! 不過我們有香檳跟葡萄酒!




*把保險套留在家裡明顯處,似乎是很流行的保護青少年的方式,NYT部落格上就曾討論過這個議題,而且家長這樣做的時候,通常還要加上一句,我沒有算還剩多少個.只是,留超大尺寸的,會不會造成青少年另類的煩惱阿!




*無庸置疑,Macbook已經佔領了電影世界中的電腦,如果再拍一次1984廣告,被大老哥洗腦的無腦機器人用的應該是macbook.




*原來party要吃Suzy Q,如果電影有看到最後面,注意看Rich發生什麼是了, 準備Suzy Q,絕對不會讓你後悔.




*Volvo在電影中的形象永遠是保守爸媽的車車,由此看來,至少車廠的廣告跟形象打造沒有白費.

就算沒大場面也不無聊的inglourious basterds 惡棍特工 (2009) /***

Posted by P.

inglourious basterds(無良雜牌軍)的故事是二戰時期一群猶太人組成了特攻隊,深入敵後,任務是屠殺德國軍人,造成他們的恐慌.而現在,他們正在德國佔領下的法國,準備一個超大的任務. 同時間,幼時逃離納粹魔掌的女子Shosanna也來到了法國. 這個人,加上當年追殺Shosanna一家的納粹軍官Hans Landa,三個人的故事在這裡匯集在一起.

Quentin Tarantino充分了解電影的語言,因此總能在陳腔濫調的故事跟敘事中,挑出不一樣的東西來呈現.這一部片也有貫有的風格.就算沒有微言大意,小細節的總總巧思也能博來會心一笑,更重要的,他是有把觀眾放在心理的導演,不論怎麼搞怪,不讓電影無聊總是擺在最前面,因此就算看完兩個小時的長篇大論後覺得一無所獲,在這過程中,也會覺得是輕巧愉快的經驗,而非痛苦的煎熬.

裡面幾個我覺得有意思的小巧思:

開場弟一章中,納粹軍官跟農夫以法語交談,配上英文字幕,讓大家以為這又是喜好假冒外語片讓大家辛苦看字幕的美國片(比方說梅爾吉勃遜的passion of christ).但是忽然之間,這個納粹軍官就神來一筆的對農夫說(也對觀眾說):聽說你英文講的不錯,我英文講的也不錯,我們從這邊就開始用英文交談吧! 這不但讓交談雙方鬆一口氣,也讓觀眾鬆了一口氣ㄅ.而如果這段只是安排橋段笑梗就算了,但這內容對於劇情而言,又有關鍵的地位,這才是真正巧思所在,不但推展了故事,也在敘事過程中帶來歡樂. 其實這也是Quentin Tarantino這派作者的風格,他們不假裝電影觀眾不在場,而是老實的告訴你我知道你在看電影,進而拉近說故事的人跟聽故事的人的距離,他們期許的是:不但故事本身精采,故事也說的精采.

再來是中間跟結尾兩段劇中角色出奇意料的死亡.通常這種出乎意料可以當作是萬用橋段,簡簡單單讓主角忽然死掉,就可以達到驚嚇觀眾的效果.可是如果僅止於此,通常評價也不會太高,一則是可能破壞了故事的架構,讓前後的故事變成無足輕重,觀眾會有被騙的效果,另外就是用的太頻繁,造成觀眾厭倦的反效果,也就是什麼都有可能,就什麼都不足為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影集24,任何人在該片中背叛或是被殺都不足為奇,也因此到後來,任何人在槍口下都沒有任何懸念可言. 可是這片忽然死亡不是這樣的,他是先舖呈反常的可能性,也就是不斷的讓觀眾相信反常理的可能性,於是後來當事件照常理發生時,我們不但理解到前段的說服功夫好到讓我們願意相信另一種可能,但同時也能理解事情的發生本來就是不足為奇.


老派電影裡面,gimmick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gimmick可能是重複出現的動作,對話,或是物品. 這些重複的東西提供觀眾視覺上的暗示,讓觀眾期待眼前的事情會和之前所見的片段有所關聯,因此有足夠的懸念,讓觀眾大玩猜猜猜的遊戲.但電影語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觀眾已經很熟悉gimmick的暗示,如果只是套用過往的手法,往往沒有效果還會有提早揭曉的反效果,觀眾一看到gimmick的出現, 馬上就猜出情節,讓後面的劇情變成多餘.還好這片裡面的gimmick充滿意外的驚喜,有足夠的懸念,可是不到最後一刻,卻猜不出到底是什麼.裡面最精采的就是蘇珊那跟納粹軍官再度在法國重逢的時刻.

如果說Quentin Tarantino的電影不夠法國,那是太不了解他了.Quentin Tarantino碎碎唸的功夫讓對話在他電影裡面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落水狗裡面從頭到尾搶匪間的對話,pulp fiction開場餐桌上的對話,都是只靠著幾張嘴就讓畫面充滿張力.在這片中,也是一樣的,幾個衝突跟爆發力十足的片段,與其說是最後在畫面上看到的大爆炸造成的,不如說是在爆炸之前一來一往的對話中產生的. 在開頭對西部電影致敬完後,馬上轉入的就是納粹軍官和農夫的一段對話,而特工在地下室你來我往的諜對諜,靠的也是對話,甚至德國明星士兵Fredrick Zoller跟Shosanna間最後愛恨情仇的爆發,也都是靠著對話.

當然,Quentin Tarantino跟Coen等一幫美國出身的創作導演都了解明星對票房的重要性,這部電影有Brad Pitt的加持,讓這部電影就算初期影評並不捧場,仍然開出了可觀的票房收入.不過拿Brad Pitt萊宣傳這部電影難免有點誤導,因為他扮演的Aldo Raine,戲份並不多,除了討喜的南方口音以外(對了,他本身其實是南方人),並沒有突出的表現. 真正稱起這部電影的應該是Christoph Waltz,他的納粹軍官Hans Landa一角讓人又恨又愛,就像在無數訪談中透露的,不論是導演跟演員都很滿意這次的合作,Quentin Tarantino認為Hans Landa這是他寫過最有趣也最豐富的角色,但同時也害怕這個角色沒有演員能夠演譯出來,他覺得慶幸Christoph Waltz演出拯救了這部電影.同時原本沒沒無聞的Christoph Waltz也感謝Quentin Tarantino慧眼識英雄的提供這個演出機會,拯救了他的演藝事業. Christoph Waltz的演出讓他獲得了最佳演員獎,相信看過電影的人一定能認同他的表現,並了解到他成功的演出對整部電影的成敗有多重要. 當然,這片的兩位女演員,演Bridget von Hammersmark這個在德國當演員的英國間諜的Diane Kruger,Mélanie Laurent扮演的還有一家被納粹軍官屠殺但驚險逃脫到法國開電影院的Shosanna Dreyfus,都為這兩個女性角色提供了恰當的懸念,讓觀眾對他們是正是邪難以確切掌握,增添了觀影的趣味. 至於其他同樣在特攻隊的角色,雖然在中篇Quentin Tarantino,提供了許多時間來描述他們的背景跟個性,卻是整部電影最薄弱的一段,沒有哪一個角色特別途出.反倒是在執行最終的任務的時候,和Aldo Raine一起奮戰的兩位隊員,在那段緊張的過程中,提供了不少趣味.

而關於票房宣傳,這部片也是各種奇招盡出,除了找大牌明星以外,還把片名的bastards拼成了不常見的basterds,讓本片不至於在關鍵字的年代消失在茫茫網海之中,這種作怪也成為讓八卦宣傳的題材.另外為了中文亞洲市場,還找了張曼玉來拍片,從邀請本身,到最後完全刪除,通通是新聞點,這種不破壞電影本身又達到宣傳的方式,也算一奇.

總而言之,不論是不是Quentin Tarantino的粉絲,這部看起來不無聊的電影都能帶來些趣味,因此三顆星推薦看看.




網摘:
昨夜西风凋碧树
Ty Burr
Terry Cheung
菲利普

21世紀最好看的電影!

2009年11月21日
Posted by P.

沒想到才過了10年,大家已經急急忙忙的幫忙列出21世紀最好看的電影了(當然是只到目前為止...)

這裡提供一個清單. 我很少寫好看的電影,有部分是好看的電影大家都很有共識,不管誰來談,都不出那些電影,誰來列清單上列的大部分地雷很少(除非是看廣告選電影).

不過裡面有幾部我覺得可以刪除的:

United 93
The Queen
Casino Royale


打上問號的:
Brokeback Mountain
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

Labels:

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 Deliver Us From Evil /远离罪恶/大急救 (2006)/****

Posted by P.

Deliver Us From Evil紀錄片是關於一個天主教教士 Oliver O'Grady不斷的對兒童性侵害,但是卻因為教會的包庇,在美國不同的教區間流轉.所到之處,便犯下案子. 雖然造成受害者與受害家庭嚴重的傷害,但這位教士在事件爆發的數年之後,在工作跟制度的保障下,回到歐洲享受他的退休生活.但受害者的傷害,却得不到救贖.


片子精采之處在於包含了教士本人,部分的受害者的訪談,還有關於這個案子法院審理過程等


對戀童癖的心路歷程,教會或組織的運作之惡,信任與背叛,信仰與罪惡等主題有興趣的,一定不能錯過這個真實的紀錄片.


四顆星,飆淚推薦





連結:
官網
主角Oliver O'Grady的wiki條目

Labels: ,

追愛自由行Management(2009)

Posted by P.



Mac幾乎要一統電影中所有筆電的形象,現在連一般商業場景的電腦也都是mac,難得這裡出現DELL



這對男女服裝安排, 兩個人的外套跟上衣型式不同但顏色搭配



天阿,垃圾分類原來是這樣搞的


這件藍染的衣服還附上解說,非常的用心


跟便利商店一樣,都要強調這裡沒有現金

誰在看心理牙線mental floss? My sister's Keeper (2009)

2009年11月20日
Posted by P.


*電影my sister's keeper中出現了心理牙線,看起來這本雜誌也算得上文化現象之一


*iMac彩色果凍機,這怎沒什麼好說的.

Labels: ,

好萊塢大唱卡拉 OK

2009年11月16日
Posted by P.

卡拉OK已經在東亞流行了數十年,但這十年來,隨這東風西漸,主流電影裡面出現越來越多主角大唱卡拉OK的情節.好玩的是,當包廂式的卡拉OK,也就是KTV,在卡拉OK的發源地變成主流之際,在西方世界,似乎流行的是大家一同歡樂的正宗卡拉OK.

有卡拉OK的電影:

2009年超級大片的第九禁區District 9/***

Posted by P.

第九禁區District 9 是標準的商業片操作:搭上熱門的時事話題(移民跟種族隔離),但是不去處理棘手的議題,而以動作場景發展劇情並且走向結局. 也就是: 精采的第一幕,平凡老套但火花四射的中間跟結尾.

但是配合上逼真的新聞畫面,手搖鏡等場面調度手法,還有各種動作爆破等場面,雖然故事老套,爆破動作等場面設計沒有突破過去,但電影絕無冷場,三顆星值得喜歡刺激動作片的人歡樂一下,並期待續集開拍,補足劇情深度的不足,開創新的電影系列!


網摘:

Labels: , , ,

文雀 Sparrow (2008)裡的眉來眼去

2009年11月15日
Posted by P.


*一開始是外人觀眾的視角

*女看男

*男看女

*女看男

*觀眾的視角

*男看女

*女看男

*男看女

*觀眾

*觀眾

*女看男

*觀眾 (女生假裝不在意, 但偷喵)

*女看男

*觀眾

*觀眾

Labels:

數大就是美的文雀 Sparrow (2008) /**

Posted by P.

文雀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故事大意是說一幫扒手四人原本愜意的生活,因為遇上一個謎一樣的女人而變,為幫助這個女人脫離困境,這幫人遇上了黑幫老大,透過較勁扒藝,最終讓女子脫離困境. 老實說,內容實在是乏善可陳,也缺乏信服力,因此若不是風格化處理,加上剪接上保持勉強足夠的懸念,不然真沒有什麼可觀之處.

雖然風格跟標題上,相信一定有人會拿來跟布列松導演的扒手Pickpocket(1959)一片做比較. 的確,在手法上的確介紹了扒手的一些手法,比方說笑裡藏刀(把刀片藏在嘴裡),如何割破被害人口袋,還有贓物到手後快速轉手給同夥一類的描述.但其實對扒手的生活跟內心沒有多少描述,更因為風格化的描述,更跟扒手一片的寫實風格扯不上邊. 劇情上,內容其實更近於早先的天下無賊,也就是小偷跟小偷之間,互相較勁身手的故事.

簡單故事主線上,另外承載的是傳統黑幫電影的主題,兄弟情,道義,信賴與背叛等等.我們看到看似牢固不破的四人扒手組如何只因為一個不請自來的不明女子而互相猜忌,如何重建信任,而陌生人之間又如何互相承諾.道義的代價就在這些紛擾中浮現. 其中最隱諱跟琢磨最深的大概就是兄弟高於女人的兄弟情吧!雖然故事由一個女人開展,但不過是男人們較勁的籌碼,最終結尾的爭鬥不是為了女人,而是為了面子. 如果說這部是浪漫電影,那就會是bromance.

因為大玩風格,這部電影在過度鋪張和保持趣味中拉鋸,因為風格是個人的口味,喜歡的人吃多重的口味都不嫌棄,就像那些喜歡王家衛的影迷,根本不在意他過度的自溺於風格表現,但畢竟這樣的觀眾群不會是大多數,如果電影劇情舖展本身追步上風格的賣弄,那很快一般觀眾就會喪失興趣,因為一般人還是來看故事的,而不是看某個片段,某個畫面拍的多精巧,或是如何的向藝術前輩先賢先烈致敬.

還好文雀在這方面還算勉強抓住劇情走向,當我覺得有點被風格賣弄弄煩的時候, 劇情就又開展開來.這一方面得助於杜琪峰緊緊抓住傳統三幕戲的起承轉合.舉例來說,再開場,我們看到四位扒手如何被女主角玩弄,當我們快被這流水帳惹惱的時候,就出現打手的戲,馬上帶進新的情節.

在藝術上,重複是加強效果常用的手段,在文雀這部電影裡面,這樣的手法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運用.

一個人在畫面上起不了什麼作用,同時擺上四個,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在文雀這部風格強調的電影,這樣的手法被反覆,重複的利用,讓這個以精巧,內斂為主軸的影片在不誇大的情況下,依然保有強烈的效果,進而表現出整體聰明睿智的場面調度氣氛.







其中最精采的幾幕重複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樓梯間的仰角窺望,那一圈圈的摟梯形成的炫渦,已經是動作犯罪片的老梗,可是文雀呈現的畫面又推高了這個經典的標準.樓梯間更窄了,傳統的四角或是圓形的旋渦被縮減成三角形,形成更具壓迫性的迴圈.











*追逐中利用障礙物是老梗,但這片又把這個老梗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這部電影的foreshadow也十分有趣,片名預告這是關於扒手的故事,而文雀在這故事裡面代表了什麼呢?主角扒手頭頭還在推敲自來雀的意義,主角之一的扒手學徒就明講了:這是凶兆. 兩個合起來即是:不請自來,或許看起來像是好事,但往往是厄運的開始.誰知道呢? 這種看似一回事,實則另一回事的主題也在電影裡面反覆出現. 先是女主角邀約喝酒,看起來像是好事,結果手錶被偷. 而巧遇女主角,看似好事,結果竟然跟上不是女主角,而是設下的圈套,狠狠的被打一頓. 看似偷到手的東西,轉眼就飛了. 看似十拿九穩的賭注,却輸的一乾二淨,只得在車裡為自己不復當年痛哭流涕.




*喝酒一幕中,男女主角服裝是同色系,但用煙盒等配件搭配,紅綠配,頗具巧思



*這個男女手錶的搭配是Cartier配rolex





Fred Avril和Xavier Jamaux的配樂幫助營造電影詼諧俏皮的味到.爵士樂.配上雨傘,加上演員做作靈巧的肢體動作,讓部分的片段看起來好似50年代的歌舞片,增添許多復古的氣氛.






風格化的電影,愛不愛看由人,喜歡扒手或是杜琪峯的人可以一看,兩顆星愛不愛看隨便.


連結:

Labels: , ,

安娜情慾史/All About Anna (2005) 符合dogma95教條的A片

2009年11月10日
Posted by P.

A片要拍的煽情就很難了,更何況要拍的很溫馨感人.
這部dogma95風格的All about Anna就達到這樣的水準,難怪獲得許多女性票選為最佳女性A片.
 

Labels: ,

一個人可以自言自語多久而不抓狂? Monster in a Box (1992) /*

Posted by P.

Monster in a Box 為喜劇電影驗證了一種可能: 這是一部電影長度的單人脫口秀,整個電影同一個場地,少少的道具,配上音效就是整部電影了.

想知道一個人喃喃自語碎碎唸上一個小時是怎麼樣子的嗎? 或許下次你再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的時候,可以推薦他去看Monster in a Box.


一顆星,純粹當做實驗看看.

Labels: , , ,

旅行帶哪台照相機好? My Life In Ruins (2009)/騎呢團友愛導遊/旅行的意義

Posted by P.

這是旅客帶的大部頭像機






這是另一個旅客帶的隨身傻瓜數位像機




去希臘玩的時候,你會選擇帶哪一台呢?

Labels: ,

雲霄飛車也要改編成電影啦

2009年11月9日
Posted by P.

也許大多數的觀眾還沒聽說,可是目前炙手可熱的雲霄飛車也要改編成電影啦!
過去卡通人物,小說,漫畫,電視劇紛紛被改編成電影,現在電影又多了一個取材的對象,遊樂場裡的雲霄飛車.不論是大怒神,旋轉木馬,雲霄飛車,獨木船,小小世界,鬼屋,碰碰車等,都成為各大電影公司搶著爭取改編成電影的對象. 因此大家可以期待,原來只有在遊樂場裡面可以做到的動感電影,也要反攻回電影院了,看電影變成跟做雲霄飛車一樣刺激又好玩的娛樂了!

至於雲霄飛車可以弄出什麼電影來呢,有了迪士尼樂園加勒比海海盜成功改編,並且發展成系列電影的例子,相信不論如何,都會有很多人前仆後繼的大試身手一番.

IKEA in movies

2009年11月8日
Posted by P.

在電影中出現的,就是當代文化的象徵.
未來,總是會看著電影討論那個年代的文化,就像看著油畫述說歷史一樣.

IKEA出現在電影中不少, IMDB就有IKEA這個關鍵字追蹤,大家不用絞盡腦汁或翻箱倒櫃去思考哪裡有出現過,不過缺點是有時候資料並不齊全,只能當作是一個開端

附帶一提,我認為IMDB等資料庫,跟netflix線上及時播放,將會大大的改變電影研究的面貌. 期待哪天google決定把所有電影放上搜尋的話,那就更精彩了!

IKEA (IMDB)

列出一些我有印象的重點電影:
fight club
(500) days of Summer (據說是這家店:The Burbank store in LA)

Labels:

2012 doomsday 大戰 2012

Posted by P.

大家在談2012的行銷有多利害, 不過其實有一個傢伙更利害,只接讓2012抬轎,趁2012來不及上檔之際,讓2012幫忙行銷同樣的概念,卻搶先推出電影. 說到網路的傳播效果,關鍵字很關鍵,既然遮遮掩掩推的是2012,這片也就大大方方的大賣2012 doomsday

續集電影的票房公式

2009年11月7日
Posted by P.

之前說過電影公司不拍續集是對不起自己的荷包跟股東.

這裡有一篇衛報的報導,是關於最近電影續集票房跟DVD銷售的研究

Mathematicians find the formula for a hit film sequel

Labels: ,

拿電影台詞當片名,還是拿電影片名當台詞勒?

2009年11月6日
Posted by P.

沒有靈感的時候,想不出電影片名的時候,不仿就拿經典的劇中台詞當片名ㄅ.
或是無聊的時候,想玩弄觀眾的時候,舊硬把片名塞進主角的口中ㄅ

第二次爱情Never Forever(2007) /*

2009年11月5日
Posted by P.

會看這部戲,部分是Vera Farmiga,他選擇的片子種類廣泛,包括the departed, orphan都有一定的趣味,讓我感覺值得循線追蹤, 部分是故事內容是一對韓裔美人夫妻的故事,讓我想到早期李安的電影,可惜結果大失所望.

內容是一對夫妻為不孕所苦,於是白人太太找到的跟他先生同樣來自韓國的非法移民,當作代理孕父,付錢跟他做愛,希望能生下長得像韓國人的小孩,騙過他先生,為他們的家庭帶來快樂.



故事的點子不錯,大有可為,可是劇本編排的很生澀,不從自然人性出發,反而去琢磨一些可能作者都不相信的一些有藝術氣質的思想跟情感變化,於是在故事上變得很空泛缺乏說服力. 在配合上過度留白的拍攝,往往畫面時間過長,而其中又沒有戲劇變化,不只是表達模糊,更是沒有表達.私心以為與其期待觀眾充滿想想力的幫創作者添補空白,不如用心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見解傳達給觀眾,與其追逐虛無飄渺,裝腔作勢的藝術感,不然從真實人性的體驗出發,設身處地去感同身受,盡力以自己的會認同的方式表達,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做作,就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簡單舉例,以故事來說,女主角白人太太的角色設定是一心一意愛著丈夫,可是從開場不久後的第一場做愛,和兩人相處的片段,完全看不出兩人恩愛的事實.讓人很難認同,於是就像電影中其他的情節一樣,大部分的故事都是透過對話,用講的方式很生色的說書給觀眾知道. 就像為了安排捐精一段生硬的劇情,導演編劇舊接連不段拼命安排了許多巧合,先讓我們知道這對夫妻的生育問題來自於先生,再讓我們偷聽到這個韓國非法移民無法捐精,然後再告訴我們他很缺錢,然後為了強調不能生的重要性,又讓我們看到先生為此企圖自殺. 這種種的編劇手段看起來高明,可是就像先前所言,在怎麼取巧,也沒辦法彌補感情不夠真摯的問題.

比方說,常理判斷,如果夫妻恩愛,而又是先生很愛小孩,有很多方法可以溝通得到小孩,而這些兩者都同意的方式,一定比去街頭隨便找人做愛來的簡單無害,更何況,若像太太像角色設定那般了解先生跟先生所處的文化背景,怎麼會不知道戴綠帽跟沒有小孩哪個對婚姻的傷害性更大呢?

這種不何常理,再加上又沒有說服觀眾為什麼這種異常現象跟感情會發生的畫面不段的出現在電影中,為電影帶來致命的敗筆.這並不是說不何常理並不能拍,只是要能夠營造不能逆轉的情形,說服觀眾主角必然會採取這些與眾不同的行為.舉例來說韓國片綠洲跟電影紅路都劇情都十分詭異,但在高明的製作下,讓我們相信這些都是可能會發生的.

以這部電影來說, 比方太太邀約非法移民做愛一段,色誘比金錢誘惑來的簡單多了,如果劇情是太太找了喜歡的對象,色誘男方發生感情,其實說服力會比我們看到的內容還更可信. 而畫面上我們看到的故事,在太太跟蹤男方到臥房裡,卻看不到色誘的誘惑,而是兩人正襟危坐的討論,看不出任何情感上的掙扎,只有男方莫名其妙的保留. 在手法上,其實這交易的對話怎麼達成,之間的對話是很難編寫跟拍得真實,但其實可以高明的跳過不必要的討論,讓我們直接看到結果,並且從行動跟表情上表達出他們對這一件事情的態度.可是我們依然看到導演編劇拙劣的想要透過對話告訴我們.而這些對話,怎麼看都不真實而可笑.

做愛的畫面在這一片中佔了重要的部分,畢竟大部分非法移民跟太太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取精的過程.可是這些做愛的片段都拍的很無趣,沒有表達力.做愛片段不容易拍的好,但同時也是在畫面上很容易表達各種感情跟態度的工具,這片在冗長的做愛片段中沒有表現出該有的變化,我們只有看到原先的不愛,還有後來突變後的相愛,卻完全在畫面上看不到中間變化的心路歷程,反而故事是以男女對話的呈現,看著劇中角色在螢幕上說書,實在是非常的失敗.

劇情的張力就在太太跟移民兩人模糊的做愛過程中流失,或許創作者是以為該表達適度的模糊,但我覺得是根本不知道想表達的事什麼,我看到的是沒有方向性的空白情感,於是我們不知道到底他們是樂在其中,還是藉由公事公辦偷渡個人情慾,還是痛苦的接受現實折磨.當劇情模糊到空白的時候,觀眾就失去興趣了,也因為在這各階段並沒有為接下來的發展建立不得不的基礎, 之後劇情發展也變得缺乏說服力了,只能被動的被裡面角色的對話所告知.

回歸到原先的點子本身,亞洲先生配白人太太還是其中最有趣的故事點,這樣的故事畢竟是比較少見的.強勢文化下的人怎麼樣在家庭裡面被動的接受少數文化的價值觀也是有趣的出發點,很可惜這些趣味點都沒有在這電影中得到發展.


總之,雖然相信很多人在藝術的前提跟女主角有脫的情況下願意包容更多的折磨跟無趣,會給予更高的評價,但是對我來說,仍然是一顆星不推薦

連結:
Jim Ridley
Laura Clifford

Labels: , ,

bossa nova 大流行的 黑人奥菲尔 Orfeu Negro/Black Orpheus (1959)

2009年11月4日
Posted by P.

據說讓bossa nova 大流行的經典電影Orfeu Negro,又名Black Orpheus.

老實說,不太理解他造成的影響,或許只適合拿來考舊歷史.

不過至少是彩色片,而且負責配樂的幾個人至今都還是巴西音樂的大頭,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Labels: , ,

人跟狗差不多的Marley and Me 馬利與我 (2008)

2009年11月3日
Posted by P.

這片的類型其實算是一個家庭喜劇類型的子類,寵物片.向早先的Beethoven (1992)等以寵物為主角的電影.在這個類型裡面,我又私心的認為,狗的票房比貓的票房吸引力大,不過還需要數據佐證就是了. 這一片最有趣的賣點是這條狗是很有個性的狗,是一開始就不受教,而到老還是不受教的狗,相信向我一樣有遇過這種到老依然不認主人的寵物的人,應該很能有共鳴.

老實說,我一向不喜歡譬喻太高深的電影,像是小說跟現實交錯的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2007),或是海角七號中的七封情書跟模型船. 而我很難喜歡這部的理由也是一樣,我了解不羈的人生跟狗,但是總是不覺得這樣有多高明或是增加多少說服力.

當然,這片其中有許多感人的片段,也搾出了我幾滴老淚,只是不時冒出的狗狗總是讓我分心,真心以為把他拆成兩部電影或許對我來說較具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Jennifer Aniston最近真是狂拍電影,但是類型又集中在喜劇身上.只是他選擇劇本似乎都有獨到的見解,往往選擇的都是介於爛片跟藝術片之間遊蕩的非主流電影,不知道是他錢賺太多或是太有主見,我私以為他若有心在電影界發展,總是先該拍出一些讓大家認同的影片,然後再開始冒險,才不會太快被貼上爛片保證的標籤.

也因此,兩顆星推薦給愛狗人士.

唯有球迷能共鳴的尋找艾瑞克 Looking For Eric (2009)

Posted by P.

Looking For Eric (2009) 雖獲好評,不過大概是情感的因素大於電影本身,抽離相對的文化背景,電影本身恐怕不足一看.一顆星不推薦.

以足球偶像勵志的效果來看,Bend It Like Beckham (2002)更具娛樂性,也更有看頭.

類似的主題,讓我想到九炫風,跟九炫風的廖敏雄相比,looking for Eric其中的譬喻可能是比較明顯,可是也可以說是深度比較不足.


網摘:
Mario

Labels: ,

大家都說我愛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7)/***

Posted by P.

大家都說我愛你(1996)是一部眾星雲集的耶誕賀歲片,猜猜看你能找出多少明星在裡面?

至於為什麼這個故事要拍成歌舞片呢,劇尾伍迪艾倫也有很解釋一番,他說:若不是拍成歌舞片,大概不會有人相信ㄅ!





*The Corner Bookstore






*猜猜看是誰在拉小提琴?




*要變成保守分子也不難,看看Nation review就行了.




*伍迪艾倫電影裡面的服裝總是很有特色.





*土色系似乎是他愛用的顏色









*伍迪艾倫的電影裡面,總是不乏異國情調,不過異國情調在他的電影大多是點綴裝飾打造主角裝氣質裝有文化的作用,這畫面出現的是東南亞的藤球





*猜猜看婚紗要找哪一間呢? Vera Wang嗎?





*這片Everyone Says I Love You場景橫跨紐約英國巴黎跟威尼斯.在巴黎,當然不能忘了這家雙叟咖啡Café Les Deux Magots


總之,裡面有很多好笑的笑點,現在看起來依舊好笑,是一部很歡樂的電影,三顆星推薦.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分類

2009 (84) 2008 (43) 喜劇 (40) 電影 (38) 美國 (36) ** (29) 圖解電影 (28) 2007 (26) 小說改編 (25) 2006 (20) 台灣 (19) 浪漫 (17) 真實改編 (16) *** (15) 品牌置入 (14) 動作 (13) debut (12) 女導演 (11) 伍迪艾倫 (10) 電影票房 (10) CC版 (9) * (8) 2005 (8) 紀錄片 (8) 輔導金 (8) 2010 (7) 教材 (7) 好萊塢 (6) 恐怖 (6) 戰爭 (6) 電影網站 (6) 1997 (5) Bill Murray (5) Wes Anderson (5) sci-fi (5) 愛情 (5) 法國 (5) 續集 (5) 翻拍 (5) 2004 (4) Quentin Tarantino (4) Steven Soderbergh (4) Vera Farmiga (4) list (4) 入圍沒得獎 (4) 前共產 (4) 動畫 (4) 影評 (4) 數位攝影 (4) 粉紅豹 (4) 紐約 (4) 英國 (4) 華語片 (4) 運動電影 (4) 1998 (3) 2001 (3) 2003 (3) Audrey Tautou (3) George Clooney (3) Julia Roberts (3) YA片 (3) arthouse (3) 丹麥 (3) 以色列 (3) 傳記 (3) 免費線上電影 (3) 加拿大 (3) 導演 (3) 日本 (3) 洛杉磯 (3) 清單 (3) 犯罪 (3) 男導演 (3) 1959 (2) 1984 (2) 1999 (2) 2002 (2) Atom Egoyan (2) Ben Affleck (2) Clive Owen (2) Edward Norton (2) Gerard Butler (2) Gus Van Sant (2) Jennifer Aniston (2) Jessica Simpson (2) Kate Winslet (2) Kevin Smith (2) Natalie Portman (2) Robert Altman (2) Steve Martin (2) Sylvester Stallone (2) Werner Herzog (2) Zooey Deschanel (2) x-men (2) 假電影真人生 (2) 公路電影 (2) 北歐 (2) 大衛林區 (2) 時光旅行 (2) 柯恩兄弟 (2) 桂綸鎂 (2) 比利時 (2) 種族問題 (2) 羅馬尼亞 (2) 群星焦點 (2) 義大利 (2) 蔡明亮 (2) 西班牙 (2) 覇凌 (2) 陳芯宜 (2) 電影雜想 (2) 韓國 (2) 驚悚 (2) 高達 (2) 黑人導演 (2) 黑人電影 (2) **** (1) ***** (1) 1895 (1) 1896 (1) 1961 (1) 1967 (1) 1972 (1) 1974 (1) 1982 (1) 1987 (1) 1988 (1) 1989 (1) 1992 (1) 1993 (1) 1995 (1) 2000 (1) 911 (1) Adam Sandler (1) Al Pacino (1) BAFTA (1) Baltimore (1) Bong Joon-ho (1) Charlie Kaufman (1) Chuck Palahniuk (1) Ellen Page (1) Francis Ford Coppola (1) Gael García Bernal (1) Jane Campion (1) Jason Reitman (1) Jim Carrey (1) Jim Jarmusch (1) John Malkovich (1) Jude Law (1) Katherine Heigl (1) Marion Cotillard (1) Meg Ryan (1) Michael Cera (1) Michael Haneke (1) Mike Leigh (1) Minnesota (1) Mirjana Karanovic (1) Mumblecore (1) New Jersey (1) Oliver Hirschbiegel (1) Paul Giamatti (1) Penélope Cruz (1) Roman Polanski (1) Sam Mendes (1) Tom Hanks (1) Wim Wenders (1) amy adams (1) cult (1) dogma95 (1) philip glass (1) 中東 (1) 久石讓 (1) 低成本 (1) 侯孝賢 (1) 倫敦 (1) 分割畫面 (1) 剪接 (1) 南歐 (1) 台灣電影 (1) 吸血鬼 (1) 坎城影展 (1) 墨西哥 (1) (1) 奧地利 (1) 奧斯卡獎 (1) 寵物 (1) 尼可拉斯凱吉 (1) 山繆傑克森 (1) 巴西 (1) 巴黎 (1) 德國 (1) 德語 (1) 德語片 (1) 懶人包 (1) 挪威 (1) 改編 (1) 政治 (1) 新浪潮 (1) 李安 (1) 李察吉爾 (1) 杜篤之 (1) 校園 (1) 樓一安 (1) 歌舞片 (1) 法語 (1) 波士頓 (1) 演員 (1) 演員導演 (1) 漫畫改編 (1) 猶太納粹 (1) 獨立製片 (1) 瑞典 (1) 瑞士 (1) 紐西蘭 (1) 線上免費電影 (1) 縱論電影 (1) 芮妮齊薇格 (1) 荷蘭 (1) 評論 (1) 貝托魯奇 (1) 道具 (1) 配樂 (1) 金獅獎 (1) 鍾孟宏 (1) 陳宏一 (1) 陳懷恩 (1) 電影分析 (1) 電影片頭 (1) 電影特效 (1) 非專業演員 (1) 韓語片 (1) 音樂 (1) 香港 (1) 黑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