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 Shop/拉丁男孩的天空/修車廠的天空(2007)

2008年12月30日
Posted by P.

在紐約這個大城市的邊緣的灰色地帶,專門拆解舊車維生的修車廠生意特別好,一整區都靠修理車子維生。本片chop shop就是一個輟學的小男孩在這裡的生活,並透過他瞭解這個平常我們不會輕易接觸到的世界。


在他的世界裡,有他的姐姐,朋友,老闆等等,或許他的謀生的方式總在法律邊緣,總在繁華世界的邊緣,但是一樣有夢,一樣希望明天會更好。



這片的拍攝手法寫實,大部分像是靠著手持攝影機完成,許多場景也沒有特別設計,感覺就是拿著攝影機跟著主角一路拍下去。如果光看影像風格,可能會誤以為是電視節目或是紀錄片。


但是,這不是紀錄片: 這樣的手法營造出現實感,讓觀眾覺得這就是發生在我門週遭的事情。然而,如果劇情也是這樣散無目的寫實,效果就很不好了。真實故事的氣氛最多只能幫助觀眾進入那個時空那個背景,真正的表現還是在故事本身。



故事的情節是讓人失望的。我們看到他在邊緣討生活,幫車廠工作,兼差當小販,偶爾偷偷東西,一切都是為了一圓當小老闆的夢,買一台快餐車,和自己的姐姐一起賣小吃維生。


這樣的劇情,如果是影片開始的情節背景,或是所謂的引導劇情的激勵事件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本片依著這樣的主線發展成一個多小時的影片,而沒有跳脫出原本的設定,也就是什麼都沒有改變,不但主角的心理狀態跟現實生活沒有改變,對觀眾造成的印象也沒有改變,這是非常失敗的劇情。劇中勉強可以發掘的劇情推展就是他買了快餐車,這是觀眾從一開始就知道跟期待的,中間並沒有任何預期跟預料以外的事件。另外一條線就是發現姐姐從事性交易賺錢,而最後當面面質姐姐的行為,可是同樣令人失望的,這個事件對雙方的衝擊,只有不了了之的趕鴿子,好像電影結尾時間到了,不得不匆匆安排個結尾。當然,趕鴿子與接受現實並非不合理的安排,但並沒有戲劇性,對人性也沒有比常識更細微的觀察,這是在劇情上不能接受的。作為簡介式的記錄片可以接受,但是一個沒有劇情變化的劇情片是不能接受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本片入圍各大獎卻沒有獲獎的主因: 大家可以認同這個主題,但無法肯定其在電影藝術上的表現。

 因此,本片大部分的片段都可以以兩倍速速度快轉,而不會減損任何內容,也就是這個影片拖泥帶水很嚴重。舉例來說,可以從小男孩從街道一頭拍他過馬路到另外一端,而這段長時間的鏡頭根本沒有什麼戲劇上的需要,只是現實不得不佔據的時間片段。而整片充滿這樣的片段。我最好的猜想是導演只是隨機的拍攝並期待觀眾自己由觀察中發現什麼大道理,彌補影像意義上的空缺,這樣被動的安排我覺得是很不負責任的。當然,另一個可能是我不是稱職的觀眾,沒有領悟到導演安排的苦心。


最後,小男孩的確很可憐,這些邊緣的生活的確值得我們關心,但一部好的影片,尤其是劇情片,不是靠著販賣悲情就可以的,不然大家只要去非洲跟印度或貧民區取景,或是故事設定在中下階層的世界即可。我們的確需要這些人的生活,但是在電影的世界中,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不必然一定要看這一部影片。這部片在美國當地造成迴響可能是因為處及了當地不為眾人所知的一面,但對我們來說,或許看看關注在我們身邊當地的類似影片會有更多實質的效果。如果非要看這部,或是特別關心紐約貧困區的的世界,那隨便選本片哪個15分鍾看看都是差不多了,看這個影片並不會帶來比看這個影片的影片介紹更多的東西。




相關連結:
CHOP SHOP《修車廠的天空》(THEATER CREEPER)

*youtube影片由kochlorber提供

Labels: ,

11卡LV包包,是丟掉好呢,還是一路帶著呢?The Darjeeling Limited(2007)

2008年12月23日
Posted by P.

11卡大大小小的LV包包,是丟掉好呢,還是一路帶著呢?這是電影The Darjeeling Limited。


說真的,我不知道看懂The Darjeeling Limited了沒?
不過,這是迷人的公路電影:永遠不停播放的印度音樂,像揮之不去的人生主題時時在腦中徘徊;不斷前進的下一站,不知從何來,不知往哪去, 旅行意義像是尋道。對了,我有提到他們走的是鐵道,坐的是火車嗎?

雖然常常抓不到影片的重心,或者是影片中有太多有趣的東西讓人岔了神。但是影片的輕快的節奏,加上豐富飽滿的音樂跟畫面帶來的享受,讓人一點都不會想離開電影,而從頭看到尾。就像NYT評論所言,本片觀影的樂趣就來自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或許不像2046那邊開往未來的列車不上不下的卡在時間的某一點,但是這般大吉嶺列車也好不到哪去,或許地方換了,人換了,時間換了,換不掉的還是自己,怎麼甩開塵世的一切,還是甩不開自己,甩不開一身背負著的包袱(其實是LV包包)。

運鏡流暢,畫面色彩鮮美,把現代社會的人,賦予低開發地區神秘意義,然後跑去「求道」,追求神秘體驗的過程呈現得很好。

開頭的Bill Murray把公路電影及旅行的「迷走東京」「殘花」的印象帶進了本片,一開始強烈對比有點吵雜緊張的配樂,令我想到「underground」開場的飛車跟配樂。三兄弟一見面互相交換服藥療傷的畫面,不禁令人心酸的想到現實生活中Owen Wilson服藥割腕自殺事件。不久後逐一陳列出來的印度文明與落後的對比,有點像是在「你他媽的」一片中對同是殖民社會的墨西哥的呈現。電影情節「轉」的部分的表現,有點像是電影「斷臂山」那樣來的突然卻又合理不過,畢竟,人生什麼時候需要像劇本那樣合理了?

片中許多的細節及巧合都在流暢的對話及運鏡中帶過,比如家人共通性格及說話模式,幾個他們生命中的大事等,主軸不變的就是黏在主角身上的個性及經驗,及親人間共通的個性,還有滿滿的行李。優點是少了類型電影般的習氣與工匠般的刻意,缺點就是往往觀影的時候會無意間遺漏,需要之後回頭彌補。話說回來,現代的觀影已經不在是一次性的經驗,甚至不再是依時序,依固定速度的觀影經驗了,在可以輕易在影片片段穿梭的現代,看電影跟看書沒什麼兩樣,可以翻來翻去,前後參照,這樣的影片安排其實是無可厚非。

有跟家人旅行過嗎?那應該可以體會片中那種「難怪我們是一家人」的感覺!


連結:

電影官方網頁
Wes Anderson 的 The Darjeeling Limited
有趣的英文評論,認為本片是拍來給親朋好友玩
LV大吉嶺包包何處買?
【大吉嶺特快車】─ 好的電影帶你上天堂

太做作就不好看的Cloverfield科洛弗檔案(2007)

2008年12月18日
Posted by P.

莫名的神秘怪物毀滅全世界,大難來臨時,你在做什麼呢?又再想些什麼呢?這片企圖用業餘攝影的手法,讓觀眾跟著攝影者設身處地的感受出大難來臨前,及大難發生時的情景。

這片最大的宣傳賣點,是用第一人稱家庭攝影的手法表現。所以片中刻意營造的時間碼,歪曲的視角,頻繁的鏡頭快速伸縮,快速的左右移動鏡頭掃拍等,都企圖營造出家庭攝影的感覺。

模擬業餘手持攝影機的觀點來拍攝,這不算創舉,至少人人都可以舉出噩夜叢林當例子,而dogma95宣言的其一就強調以手持攝影機表達觀點。

然而,本片最大的失敗,並不在這種仿造,而是仿的不像。

在這個數位相機都會附上攝影功能還有YOUTUBE變成日常字彙的年代,一般人可是或多或少看過業餘拍攝的影片。一般觀眾對於電影拍得像不像電影,可能很難判斷,可是對電影拍得像不像家庭錄影機拍出來的,卻是精明的很。以我來說,身為好歹用過V8看過家庭錄影的人來說,因為這手法無所不在,自然無法不去注意這技法的好壞,但我看到的卻是其差無比的仿造。許多鏡頭根本是家庭攝影裡面不存在的,最慘的是,這些鏡頭還很難看。舉例來說好了,固定歪斜特定角度的鏡頭,有拍過的就知道,三不五時攝影師會發現這種令人不悅的角度,而去修正,而且這個過程一定不會每次都標準又精確。另一點很失敗的仿造就是取景的手法,身為業餘,取景是很自由的,不會那麼恰巧都剛好近中遠鏡頭而且都每次都切的剛剛好。另外,DV影片常見的因為自動對焦功能造成鏡頭不斷自動搜尋焦點的活動似乎都沒出現。以造假功力來評斷,許多YOUTUBE上的假家庭錄影真廣告都比這片成功。

如果大肆動用這種模擬手法,那何不就真的拿家庭攝影機來用,請個業餘的攝影師來拍呢?不論對整個電影的效果如果,至少畫面會是真誠真實的。

既然模擬真實的目的已經失敗,這樣的選擇,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除了令人頭痛以外--這點倒是跟很多家庭錄影的結果很像。

同樣另一個可算達成的目的,就是因為拍攝技巧的拙劣,讓觀眾對精彩的內容(不論是自己親朋好友或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家庭攝影還是被大怪獸攻擊)都喪失興趣。在這方面,本片倒是跟失敗的家庭攝影很像,模仿得很好。

電影手法的運用的目的應該是讓人感同身受,這部卻是恰恰讓人跳脫出來,不斷的注意不真實且更爛的攝影技巧,沒辦法將感情及注意力投注在本片想訴說的故事上。

我覺得比較好的手法,是適度的穿插運用。因為不間斷不遺漏的拍攝,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在生命危急之際,逃生都來不及的時候,怎麼可能還忙著拍片,既然非常有效的無法處理畫面疏漏的問題(少了畫面聲音只能靠觀眾想像,這需要更高技巧的安排),不如就折衷的處理。

因為本片在製作時為自己設定了這樣一個難題。如果沒有巧思的安排,劇情的缺乏就可以預想。本片大部分的劇情多是透過一些不自然的橋段來推動,譬如強迫大家在鏡頭講話,或自己對的鏡頭講話,或是不知臉恥的偷拍,再加上一點點巧合。也因此,裡面人物的行為平凡到引發不了觀眾的移情,以致於就算死了,對觀眾來說也不痛不癢,畢竟哪個災難片不死人?

這部片不是沒有值得一看的壯觀特效場面,例如自由女神像的頭落在大馬路上(當然家庭攝影機如何拍到這個畫面,然後頭顱又落在漂亮的漂亮的構圖位置,也只能說是巧合了),但這些場面差不多在預告片中就可以看完了,單為這些片段而來的觀眾可能會失望了。

或許在完成這部片後,片廠也發現了許多問題,因此強力的運用許多方式行銷,增加本片的話題性,然而不論行銷的手法為本片製造了多少故事,解釋了多少前因後果,影片的敘事成敗還是要由影片本身來說明,而我看到的就是一段沒頭沒尾的災難。這也難怪,就像單純看到災難的新聞畫面,如果沒有主播的說明,誰能知道為什麼發生,而背後又牽扯到甚麼重大的國家機密等更引人入勝的內容呢?

最後,有必要一提的是 ,我是基於dvd版來發表我的感受。許多人在電影院觀看的人表示:在電影院裡,本片呈現有很好的聲光視聽刺激。因此,或許對喜歡看動感電影,或坐虛擬雲霄飛車的人來說,在電影院觀賞本片可以得到滿足。

圖片來源:Marcin Wichary

Labels: ,

Yana's Friends/ 葉娜的朋友(2001)

2008年12月5日
Posted by P.

看過蔡明亮黑眼圈,被在煙霧中邊咳嗽邊做愛的場景所感動嗎?
那在煙硝四起的戰火下帶著防毒面具做愛呢?

Yana's Friends來說,這不是蔡明亮的孤獨寂寞,反倒是令人期待的快樂?

故事

浪漫喜劇

這部可以算是浪漫喜劇的電影卻有許多為不是典型好來污浪漫喜劇類型的內容。比方說沒有明確的知心好友,出現做愛場景。

當然經典的安排還是不少,例如還是有錯愛的人,跟其他呼應對照用的情侶檔。

只把本片當浪漫喜劇就太可惜了。如果Egoyan的The Sweet Hereafter(1997)算是表達加拿大國家精神的電影,Yana's Friends也可以反應以色列人的國家性格。反映出這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群體個性,還有這些人是怎麼變成他們現在的樣子的。

戰火下的台灣
其實台灣一直離戰火不遠,也同樣活在飛彈攻擊的陰影下,卻少有這方面的主題的電影。

當第一顆導彈落在台灣的時候,會發生怎樣的事呢?
對台灣人來說,這會是浪漫喜劇,還是怎樣的戲呢?


www.flickr.com/photos/robinedwards/16958844/

Labels: ,

教你如何使壞的School for Scoundrels/無賴速成班/噱頭大王(2006)

2008年12月4日
Posted by P.

你是好人嗎?好人卡接到手軟嗎?
所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想要成為男人羨慕,女人愛慕的超級爛人嗎?
快快加入Dr.P 的School for Scoundrels壞人特訓班吧! 重建你的自信,讓你事業情場兩得意!

本片故事改編自1960年的同名經典老片 ,所以劇情 老梗可以想見。同時笑點並不突出,但是其中幾個精采的對白也就值得一看了。尤對於好人還是有療傷的效果。劇中對這類把妹教室教人使壞的補習班本質跟生態見解更是精闢。

劇情中間有段戶外教學的生存遊戲,算是大逃殺跟魔鬼訓練班的搞笑版吧。


如果喜歡拿破崙炸藥的更不能錯過,因為這片也是Jon Heder演的唷!

Labels: , ,

獵殺波士尼亞戰犯卡拉迪奇?電影:The hunting party(2007)

2008年12月2日
Posted by P.

最近的頭條大事:波士尼亞戰犯卡拉迪奇Radovan Karadžić終於落網啦!國際社會曾經懸賞五百萬美金金要抓他,堪稱國際社會的頭號要犯。

覺得很難抓到嗎?事情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簡單,至少幾位不怕死的記者曾經試過。

記者跑去抓戰犯?聽起來比電影還扯ㄅ,的確。

因此,這篇登在Esquire雜誌,號稱「真實」的故事What I Did on My Summer Vacation便被改編成了電影 The hunting party (2007)。

還有什麼比真實的故事更有戲劇效果的呢?不需要考慮合不合理,有沒有可能,或情節會不會太扯太假,真實存在即是一切最好的解釋。因此, 雖然本片拍攝的手法沒有多大突破或創新,有些影像的比喻手法甚至稍嫌刻意及累贅,但至少忠實的呈現了故事,讓觀眾被故事吸引。

片尾最後還略為解釋了哪些是真實與虛幻,更是加大了娛樂效果,滿足了在觀影過程中不斷提出的問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而讓人更佳讚嘆現實的戲劇性。

本片原本打算命名為Spring break at Bosina(波士尼亞春假旅行),所以故事有點少男成長的公路電影的味道。敘述在大學主修新聞的電視台副總裁的兒子,靈機一動,想跑去波士尼亞親身體會新聞現場,卻誤打誤撞和一群記者加入了追捕卡拉迪奇的計畫。

電影情節的起伏差異不大,風格的類型也沒有很統一,讓人有點摸不著到底想往哪個方向發展。整體故事的結構像青春成長電影,可是在副總裁兒子開始瞎編故事,一時傻裡傻氣的小記者搖身變成裝成小記者混入記者圈的CIA探員,又會讓人感覺好像在看充蠻陰謀的間碟片。當劇情走到眾記者被壞人抓到時,又差點就走向hostel風格,那種快樂青春喜劇開場,然後被虐待悲劇收尾的電影。因為風格的不統一,總覺得情緒沒辦法累積,劇中的角色沒辦法被凸顯。

雖然大部分影評都評價很低,覺得很荒謬,但我覺得花兩小時瞭解一下這個故事卻還算okay,談不上浪費。

尤其,在最近卡拉迪奇被抓到後,片中言之鑿鑿的陰謀論忽然又好像站不住腳了,更為整個事件的虛虛實實增加許多想像空間。現實的生活果真是比電影還有戲劇性阿!

中文影評:




相關連結:

2008/3/3
圖片來源:Bogomir Doringer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分類

2009 (84) 2008 (43) 喜劇 (40) 電影 (38) 美國 (36) ** (29) 圖解電影 (28) 2007 (26) 小說改編 (25) 2006 (20) 台灣 (19) 浪漫 (17) 真實改編 (16) *** (15) 品牌置入 (14) 動作 (13) debut (12) 女導演 (11) 伍迪艾倫 (10) 電影票房 (10) CC版 (9) * (8) 2005 (8) 紀錄片 (8) 輔導金 (8) 2010 (7) 教材 (7) 好萊塢 (6) 恐怖 (6) 戰爭 (6) 電影網站 (6) 1997 (5) Bill Murray (5) Wes Anderson (5) sci-fi (5) 愛情 (5) 法國 (5) 續集 (5) 翻拍 (5) 2004 (4) Quentin Tarantino (4) Steven Soderbergh (4) Vera Farmiga (4) list (4) 入圍沒得獎 (4) 前共產 (4) 動畫 (4) 影評 (4) 數位攝影 (4) 粉紅豹 (4) 紐約 (4) 英國 (4) 華語片 (4) 運動電影 (4) 1998 (3) 2001 (3) 2003 (3) Audrey Tautou (3) George Clooney (3) Julia Roberts (3) YA片 (3) arthouse (3) 丹麥 (3) 以色列 (3) 傳記 (3) 免費線上電影 (3) 加拿大 (3) 導演 (3) 日本 (3) 洛杉磯 (3) 清單 (3) 犯罪 (3) 男導演 (3) 1959 (2) 1984 (2) 1999 (2) 2002 (2) Atom Egoyan (2) Ben Affleck (2) Clive Owen (2) Edward Norton (2) Gerard Butler (2) Gus Van Sant (2) Jennifer Aniston (2) Jessica Simpson (2) Kate Winslet (2) Kevin Smith (2) Natalie Portman (2) Robert Altman (2) Steve Martin (2) Sylvester Stallone (2) Werner Herzog (2) Zooey Deschanel (2) x-men (2) 假電影真人生 (2) 公路電影 (2) 北歐 (2) 大衛林區 (2) 時光旅行 (2) 柯恩兄弟 (2) 桂綸鎂 (2) 比利時 (2) 種族問題 (2) 羅馬尼亞 (2) 群星焦點 (2) 義大利 (2) 蔡明亮 (2) 西班牙 (2) 覇凌 (2) 陳芯宜 (2) 電影雜想 (2) 韓國 (2) 驚悚 (2) 高達 (2) 黑人導演 (2) 黑人電影 (2) **** (1) ***** (1) 1895 (1) 1896 (1) 1961 (1) 1967 (1) 1972 (1) 1974 (1) 1982 (1) 1987 (1) 1988 (1) 1989 (1) 1992 (1) 1993 (1) 1995 (1) 2000 (1) 911 (1) Adam Sandler (1) Al Pacino (1) BAFTA (1) Baltimore (1) Bong Joon-ho (1) Charlie Kaufman (1) Chuck Palahniuk (1) Ellen Page (1) Francis Ford Coppola (1) Gael García Bernal (1) Jane Campion (1) Jason Reitman (1) Jim Carrey (1) Jim Jarmusch (1) John Malkovich (1) Jude Law (1) Katherine Heigl (1) Marion Cotillard (1) Meg Ryan (1) Michael Cera (1) Michael Haneke (1) Mike Leigh (1) Minnesota (1) Mirjana Karanovic (1) Mumblecore (1) New Jersey (1) Oliver Hirschbiegel (1) Paul Giamatti (1) Penélope Cruz (1) Roman Polanski (1) Sam Mendes (1) Tom Hanks (1) Wim Wenders (1) amy adams (1) cult (1) dogma95 (1) philip glass (1) 中東 (1) 久石讓 (1) 低成本 (1) 侯孝賢 (1) 倫敦 (1) 分割畫面 (1) 剪接 (1) 南歐 (1) 台灣電影 (1) 吸血鬼 (1) 坎城影展 (1) 墨西哥 (1) (1) 奧地利 (1) 奧斯卡獎 (1) 寵物 (1) 尼可拉斯凱吉 (1) 山繆傑克森 (1) 巴西 (1) 巴黎 (1) 德國 (1) 德語 (1) 德語片 (1) 懶人包 (1) 挪威 (1) 改編 (1) 政治 (1) 新浪潮 (1) 李安 (1) 李察吉爾 (1) 杜篤之 (1) 校園 (1) 樓一安 (1) 歌舞片 (1) 法語 (1) 波士頓 (1) 演員 (1) 演員導演 (1) 漫畫改編 (1) 猶太納粹 (1) 獨立製片 (1) 瑞典 (1) 瑞士 (1) 紐西蘭 (1) 線上免費電影 (1) 縱論電影 (1) 芮妮齊薇格 (1) 荷蘭 (1) 評論 (1) 貝托魯奇 (1) 道具 (1) 配樂 (1) 金獅獎 (1) 鍾孟宏 (1) 陳宏一 (1) 陳懷恩 (1) 電影分析 (1) 電影片頭 (1) 電影特效 (1) 非專業演員 (1) 韓語片 (1) 音樂 (1) 香港 (1) 黑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