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神秘人物的瑞秋要出嫁Rachel get married(2008)

2009年5月31日
Posted by P.

我覺得這片拍的不好 一堆好評讓我覺得過於諂媚 一看導演及演出製作的班底 全都是赫赫有名的腳色 就不難知道這種心態 無法克制覺得很噁心

我一貫的想法就是電影不是用嘴巴講的,再好的構想,也要透過最後的作品來看好壞

這片導演號稱用了紀錄片手法,加上即興的導戲手法拍攝,這種種企圖只能算是有心突破 不代表效果就會好

在我看來這些手法在這片中的效果是不好

全篇漫無章法就算了,手搖鏡,是有家庭錄影的fu,可是就是沒劇情阿

不能說寫實就只能沒劇情,以dogma95 的生日,婚禮過後等片來看,難道手法不寫實嗎?故事背景不家常嗎?

相比之下,只能說編劇跟導演沒有抓到平常生活中的戲份

紀錄片手法更不是拿來當電影無聊的藉口的 第一,這不是紀錄片,要是這片真的是追蹤一個問題家提的結婚,相信效果會很好的,但是這名明就不市紀錄片阿,怎樣都不會有紀錄片帶來的效果

大家是來看戲的,只要能把戲帶出來的手法,就是好戲

導演手法也是這樣的,不論你怎麼導,好看最重要,問題是這不就是不好看阿

看起來這部片是這樣的,導演找了一幫人吃吃喝喝,然後把這過程拍成關於婚禮的影片

他們玩的很開心,可是我們卻看的很痛苦阿



從片尾的感謝中可以一見導演的企圖,導演放上了Robert Altman的名字,或許他也是想拍像shortcut那樣人多多的影片,可是人家拍的出每個人都有戲,你勒,看完還是只覺得是人多多的家庭錄影帶

如果大家光看家庭錄影帶就可以認識所有參加婚禮的客人的前是今生,那電影也就不用拍了

就是不好拍,所以才要計畫一下咩

整個電影感覺是人是很多,可是真的有重要性,有突顯,有立體的腳色很少,連主角都很沒有特色.勉強只能說Anne Hathaway演Kym演的好而已,其他的主角,還真說不上他們之間的關係,跟個性勒




相關評論:
榴槤
Rachel Getting Married
Rachel Getting Married
“瑞秋要出嫁”根本就是部鳥片!不要看!
瑞秋要出嫁
Demme’s Dazzler

Labels: ,

為什麼拳擊是運動電影的最愛

2009年5月29日
Posted by P.

為什麼拳擊是運動電影的最愛?

  • Cinderella man (2005)
  • Rocky
  • Wreslter
  •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 Raging Bull (1980)

Labels: ,

線上直播電影 巔峰戰士/絕嶺雄風Cliffhanger (1993)

2009年5月28日
Posted by P.

對於這部史特龍的Cliffhanger,當年看的印象至今只有模糊的不太好看的印象.

不過倒是從書上得知這片懸崖峭壁可是使用背投影特效方式拍攝,主角在前面演,後面的螢幕播放預先錄好的背景影片. 最常出現這種拍攝手法的就是老片中開車的畫面,通常一看就知道,這種方法拍攝的問題在於有時候兩者光線亮度差異太大,就很明顯的假.

自從更高科技的方式出現後,這種拍攝法就少見了,頂多被一些愛搞怪的導演拿來模仿老電影的風格.這片也算是見證這種拍法的尾聲吧!有興趣可以看看有沒有辦法看出破綻?

線上觀看:Hulu-Ciffhanger

其實沒那麼好看的--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2009)

2009年5月27日
Posted by P.

首先要先讚嘆一下電影編劇的水準,基本上現在的電影已經把電影這各媒體玩到如火純青,可以拿來改編詮釋來自各式各樣的其他媒體.拿文字書籍來說, 小說改編成電影當然沒什麼,短篇小說更是改編電影的最愛,幾乎是拿獎的入場券,可是現在電影更進化到改編非小說類的書籍,比方說這本實用書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也可以應市場需求改變成電影,當然更利害的是連地球是平的更不用提似乎有本經濟學的非小說freakeconomic也正準備改編成電影.


因此這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收錯愛情風)可以從兩個角度談起,一個是以改編工夫來論高下,另外就是和同類的浪漫喜劇相比. 拿非小說改編電影的比較少,沒有多少可以參考.這部片論理的手法其實和書籍類似用的方法就是舉例歸納,說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來闡述道理,讓讀者在讀過這麼多故事後,可以歸納出一各共通的到底. 這個改編電影繼承了相似的論述方式,都是用舉例法說明. 在電影怎麼舉例呢? 他選擇運用眾多的腳色的故事來應證這個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的道理.


那這樣的手法是成功的嗎? 我並不這麼覺得. 人物多的有點繁雜,總共有大概七段還是八段的感情關係要處理,等於120分鍾的電影,每一對平均只有分到15分鍾左右的時間,更何況主要的時間還集中在幾各重要的角色上, 再有限的時間內,如果人物設計的沒有辨識度很高,或是讓人從進場一下子就認同,當然就搞不清楚誰是誰,對裡面的腳色也很難留下印象.難以達到歸納的效果.


當然這樣的標準是嚴苛的,因為多角色本來就很難處理,要讓不同的故事產生共通的主題更是困難, 能夠處理好的幾乎都成為電影經典了. 只能說這片選擇了一個不是那麼簡單的方式,或許選用單一主角也能詮釋相同的主題,雖然無法涵蓋原作關於打電話,約會等等細節,不過這種種細節也不就是更多的例子罷了,如果精簡的例子能夠解釋相同的道理,其實傳統的一對主角也許是個比較妥當保守的安排.





和同樣是浪漫喜劇的電影相比呢?
從片尾訪紀錄片風格訪問片中主角的做法來看,這部片是企圖心很大的電影,企圖模仿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的片頭片尾.這個模仿當然不只是想模仿他的紀錄片風格,而是想達到像哈利遇到莎莉般在浪漫喜劇這個電影類型的地位.


照某些人來看,哈利遇到莎莉,可是在浪漫喜劇類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電影,這當然不只是莎莉在裡面鬼叫鬼叫而已,而是這一片重新定義了浪漫喜劇,並且突破傳 統浪漫喜劇的模式,建立新的典型. 用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來說,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這片其實也想挑戰看看這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在浪漫喜劇類型中是 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 ? 是特例還是只是老套?


先看看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這個原作, 那這本書在說什麼呢? 電影跟原作在表面上的意義的詮釋應該是沒有差異的. 目的在說服大家相信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並非可以靠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可以努力克服,因為這些現象只是反映出男生其實沒那麼喜歡女生,女生付出在多都沒有用. 可是我覺得在深入的詮釋上,電影跟書本便有所出入.


這本書的顛覆, 在於顛覆當代個人主義女性主義發展以來,強調女性在戀愛主動出擊,不以結婚或家庭當做戀愛最終目的等等的進步思想.當這些進步思想已經變成常態以後,顛覆這個常態的想法才有議論的空間.如果大家原來就一致同意本來就該女生等著男生主動,戀愛就是為了結婚,那這樣倡導不以結婚為前提就不戀愛,男生不主動就不回應,也就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了. 當然這本書的顛覆有多顛覆也是值得懷疑的,畢竟這本書的大前提是公主女王式的自我良好想法, 也就是我很棒,我很美,我有很多選擇, 我不用去愛我愛的人, 只要挑愛我的人愛, 不是我不好,是遇到的男人太壞,只要我能夠甩掉濫桃花,就能有時間讓白馬王子愛上我!


這片有掌握到原作的精神嗎? 我覺得這是有點可議的.照電影的傳宣來看,主打的是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也就是愛情有沒有特例.這似乎是和原作精神有點差異. 雖然原作是用條列法一一列出許多規則,來說明合乎哪些規則就代表男生不怎麼喜歡這個女生.但是他主要的精神不在於戀愛有規則,甚至不在戀愛有沒有規則.


那這部片抓了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當重心是對的選擇嗎? 我認為不是, 在愛情裡面沒有規則,早就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在各種戀愛的故事裡面,這都是標準的公式,套句我最喜歡講的, 浪漫喜劇的基本規則就是真愛無敵: 因為愛,一切都能克服!


選擇了這樣的主題,其實就擺明了這部片就是the rule,標準的浪漫喜劇公式. 可是這樣又偏偏跟原作的精神剛好衝突,於是兩者硬要擺在一起,就變成了兩個主題都做不好的平庸之作.


如果要做標準的浪漫喜劇,只要弄好gigi跟pub老闆Alex就好了,頂多在搭配浪漫喜劇必備的好友角色,看是要gay還是閨中密友都行,或是來個兩對四人換換愛的老套也行. 這樣重點就可以放在gigi的rule是都不等男生主動(這點還有保留原作的概念),pub老闆Alex都不放真感情,然後兩人在戲中成長,放下心理障礙,用愛克服一切,各自打破自己的規則,達到真愛無敵,真愛沒有規則的傳統核心價值.


可是我在這片看到的是:沒有多加描述Gigi先前的規則, 著重Gigi聽了pub老闆Alex的話便開始套用新規則,最後兩人都打破自己的規則.可是因為Gigi是聽了這個還不算熟的路人甲pub老闆就相信規則,使得這個劇情不太有說服力,畢竟誰會去隨便就深信路人甲的話,馬上就拋棄貫有的行為模式,也因此拋棄才剛採用的新規則並沒有太多的劇情衝力, 因為是正常不過的現象,唯一的劇情張力便落在男生Alex拋棄規則上面了.女生則是本來就不怎麼相信規則的押!


這部片剛開始的架構(當然是從劇情劇本推敲來的,電影沒表現的那麼好),每一對關係裡面,女生的角色其實時合乎原作對當代女性的假設,都是勇敢追求自己愛情的人, 比方說透過交友網站積極尋找機會,不顧對方已婚的身份為愛付出, 或是就算不結婚只戀愛也沒關係.可是劇情的發展並沒有像原作假設的那樣,因為離開不愛自己的人(根據書本的標準),而遇上自己的真命天子:貝絲沒有離開不愛他的男友尼爾,珍妮跟不愛他的先生分開,卻也沒遇上白馬王子,安娜離開了不愛的婚外情對象, 理論上應該要接受一直愛他的寇納,結果安娜竟然拒絕他! 只能說,不是編劇擺錯了重點,只記得呈現聞道前的慘狀,忘記描述聞道領悟後的極樂仙境,就是編劇根本不怎麼信服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真理.



如果要照原著精神改編, 那其實非常顛覆浪漫喜劇的套路,因為基本上浪漫喜劇都是在描寫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卻有點那種不必追求真愛,等著真愛來追求的味道.至於這種等愛的電影怎麼拍,就是種挑戰了.


可以簡單的套用真愛就在你身邊的套路,也就是女生本來忙於注意追求自己所愛的人,後來受了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精神教誨,才發現默默培在一旁的男生才是愛自己的人. 問題是,這樣聽起來就不像浪漫喜劇了,像什麼? 有沒有一點青少年成長電影的感覺,也就是以男性青少年為主的成長喜劇,那種漂亮女生本來都不怎麼喜歡默默付出的男主角, 後來經過一番努力, 終於報得美人歸,比方說近期的superbad, 或是Zack and Miri Make a Porno. 可是這樣的電影可以得到女性觀眾群的移情嗎? 我很懷疑.


另一各我想到的類似套路,就是那種two lovers的現實主義劇情片, 一個是自己愛的人,一個是愛自己的人,既然自己愛的人不可求,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愛自己的人吧! 可是,這是不是聽起來比較像大人看的劇情片,不像浪漫喜劇阿?


總之, 挑戰傳統的類型,其實要問的是觀眾準備好了沒? 這也是我覺得浪漫喜劇看起來容易,其實難拍的原因,因為要掌握時代精神很難,一部好的浪漫喜劇,幾乎可以總結那個年代的戀愛觀. 女性不主動的等愛,讓男生追女生是當代的戀愛精神嗎? 我很懷疑.



影評+意見:

P.

ismyway(這篇有人物關係圖)
達G
illyqueen
bambi519
葉伶芳

死亡幻覺2/再生回數/ S. Darko (2009) 的穿越時光之旅

2009年5月25日
Posted by P.

S Darko: A Donnie Darko Tale (Widescreen)


時光旅行的意義,不是從現在回到過去,而是從未來回到現在

誰的青春沒有傷痕,主角不斷的互相告訴自己跟對方We are perfect, immaculate!(我們是完美的). 其實就是在自我激勵,再補全青春的傷痕,若不是不完美,何必自我催眠呢? 這個心中的洞,不論是主角Sam的喪兄之痛,或是他朋友的家庭破碎,都需要某種解釋來彌補.


當無解的問題要尋求解釋的時候,宗教是最好的寄託了! 這部片卻描寫了青少年在尋求宗教作為解答時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宗教畢竟是透過人傳遞,如果遇到了不對的人,只有更加深傷痛而已.在神父牧師性騷擾幼童的案件曾出不窮的現在,還有什麼是可以拿來慰藉的呢?

於是,科學似乎成了救命的水草,可惜青少年對科學知識有限,更何況科學對命運等等無解的問題所能提供的解答本來就是非常有限,只好拿披著科學外衣的科幻小說當宗教了,這就是Donnie Darko!


Donnie Darko對人生提供的解釋並不特別: 簡單講,事出必有因.任何不幸的事情的背後,都是為了某種高貴的目的. 能夠這樣想,一切難以忍受的苦難,似乎也可以接受了.比方說:死亡.


要理解死亡對任何人都是困難的,尤其是青少年. 主角Sam的哥哥死了, 但是卻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既然只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拿什麼崇高的目的來講比較好呢? 當然是拯救世界囉,拯救地球還不夠看,多虧科學的教育,我們知道還有宇宙,那就當做他是為拯救宇宙而犧牲好了,於是,這一切不完滿,似乎也可以接受了,更何況,如果不是這樣, 或許會更糟糕也說不一定.當然,宇宙毀滅是應該比較糟糕的!


在這個續集S. Darko: A Donnie Darko Tale裡面,比前篇Donnie Darko(怵目驚魂28天)更強調面對不得不的選擇時的勇氣. 所以他先演出不犧牲自我的下場--宇宙毀滅.所以未宇宙跟人類而犧牲就更加合理化了.可是這一篇,還有一個謎題沒有解釋,就是時光旅行.


時光旅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怎麼樣才可以相信時光旅行這件事情阿! 對我來說,以這部電影來論,時光旅行在這部戲比較有意義的解釋是:

時光旅行的意義,不是從現在回到過去,而是從未來回到現在

用這樣的角度看這部電影,一切都好懂了,就像電影Next一樣,我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悲劇,比方說Sam的死亡,Sam朋友的死亡等等,都只是主角們心中的預想,只是他們想像中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我們沒有辦法從現在回到過去,扭轉命運,可是我們可以從未來回到現在,如果我們想像得到未來,然後再回到此時此刻,我們或許可以理解該怎麼作,可以改變現在跟未來的命運. 這樣的解釋,至少對我是比較有意義的,也可以說明主角不斷唸的 wake up! start over! 因為只要我們能再此時此刻清醒,就能重新開始,畢竟每個現在,都將是未來的過去,改變現在,其實就是透過時光旅行去改變過去現在跟未來!

A.V. Club的評語很好玩,他說:"a few simple, surface elements from Donnie Darko and fail[ed] spectacularly in trying create a franchise." 好玩的地方在當代系列電影的目標之一,不只是票房的成功,而是要能夠發展出系列來,讓觀眾不斷的回來欣賞! 我想這樣的評論對這個續集很中肯,在原創的故事中,這個續集沒有開創出更多的內容來,只是讓觀眾重新回顧原作的精神.


網摘:

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真人版

2009年5月24日
Posted by P.

在電影命運決勝點 Cassandra's Dream 裡面,主角以為認識了有錢的醫生叔叔自此可以在他的庇祐跟投資下一帆風順,沒想到這樣的幫忙可是有代價的, 他的叔叔要求他幫忙殺人滅口!

這樣的劇情很扯嗎? 也不見得,最近台灣新聞就有一個類似命運決勝點的王克強槍擊命案在起訴中.

新聞報導指出,龍聯建設公司老闆葉松年因為不滿釘子戶王克強拿了錢還阻擾他的改建工程,於是教唆他的外甥沈宗基幫忙殺人滅口. 這不正是 Cassandra's Dream的翻版嗎? 戲裡面有錢叔叔因為沒辦法用錢打發同事揭發他的惡行,於是找自己外甥幫忙下手殺人滅口. 兩者還真是不謀而合, 那句:這種是只能找自己信的過的親戚做. 還真是微妙貼切的觀察呢!


不知道新聞事件裡面的當事人,有沒有看過Woody Allen的電影命運決勝點?



最後引用電影裡面的對話做結.

"Terry: "Gee, ain't life grand?" You know where that's from? What movie? Ain't Life Grand, no?" Bonnie and Clyde. Two Barrow brothers having a fine time and Clyde says, "Ain't life grand?"

Ian: You know what happened to them?"

Knife in the water水中刀

Posted by P.

玩過這樣的危險遊戲嗎?

一手掌五指攤平,另一手拿著小刀戳手指間的縫隙,像是讓刀子再只間跳舞
只是一不小心 恐怕就會磋到自己的手指

不知道這樣的花樣從哪邊而來 到這Roman Polanski的成名之作 就有這樣的場景

"I am allege to Dogama, whenever I saw some people want to impressed people by saggy camera, I wonder whether he has pakins disease or some disease, or masturbate while shooting at the same time"這樣的話,由Polanski 說出來還真奇怪

消除失戀痛苦記憶的科技已經發明了!The science of sleep戀愛夢遊中

Posted by P.

開場是本片戀愛夢遊中最好的部分,兩人的交往過程等只是電影時序的敘事手法不得不鋪呈的處理,最後也以落入俗套結尾。電影的敘事手法,譬喻,及對客觀現實及主觀感受的概念就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了,其他的都是多餘的。

對我來說,這是一部探討本我跟自我的電影。

電影是以影音呈現概念的表達形式。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畫面代表的可能是以全知者的角度看到的東西,也可能是個別角色所看到的東西,也可能反映的是一種觀點,一種看事情的角度。

在這部片裡面,許多非寫實的片段,我覺得是在呈現一種主角主觀的感受。是不是夢境我不知道,我也不認為重要,為什麼一定要把夢境當真的夢境,或許那只是一種比喻。不知道為什麼許多觀影后討論都繞著哪些是夢哪些不是,誰說醒著不能做白日夢,睡覺才能幻想?

夢境是可能是我們感受到的,我們期待的,而現實,只是相對客觀的面貌,對自身來講,所謂夢境或許更貼切真實。實際上發生什麼,永遠比不上感受到什麼重要。在戀愛中,誰不覺得像是在作夢呢?

透過電影,影音的呈現,許多相對客觀跟主觀的差異顯現的更明顯了。例如:現實跟想像的差距,事實跟我們感受的差距,還有我們想做的,跟我們真的做的事情的差距。

就像電影裡面呈現的那樣,每個人心中,就好像住著一個小人,操縱著我們的反應。這種感受應該是在平常不過的吧,透過影像畫面的呈現,這種現象似乎更真實了。


我觀看時注意的幾個主題:
認知:
實際上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跟我們感受到什麼及怎麼解釋所聞所見是不同的。哪種比較真實,哪種比較重要呢?

謊言:謊言是在人性不過的事情了,尤其是戀愛中的謊言。不是說謊言求生存的天性嗎?
既然如此,又何必太在意呢?

語言跟溝通:
誰說溝通靠語言?
有時候聽不懂或裝聽不懂更好?



碎碎念指數表(五顆星最高分)

電影院看指數:★★★ (沒有太多非要在電影院呈現的效果)
約會看指數:★★★★
文藝青年指數:★★★★
免費看指數:★★★★★
暴力指數:☆(幾乎沒有)
火辣指數:☆ (幾乎沒有)
快轉指數:不推薦(在幻想的片段,會有快轉的衝動,但你不會想漏掉一些關鍵對話,快轉節省的時間有限)
幕後花絮:★★★★ (有簡介怎麼營造幻想片段的佈景)

延伸閱讀:
導演Michel Gondry《王牌冤家》《靈魂的重量》、《火線交錯》
男主角蓋爾賈西亞貝納的公路電影《你他媽的也是》,《愛情像母狗》(Amores Perros)《火線交錯》

註:
1.寫完後參閱了相關中文評論,發現望文(標題)生義真是要不得,為什麼一定要依著標題而非影片本身去觀看呢?標題在創造中到底佔了多少比重呢?還是只是不得不給的標籤。以babel為例,要是沒有這個標題,可能整齣戲會更好看吧,導演自己也說,他是影片到最終完成階段都想不到標題,才忽然心生靈感,想到這個標題的...
2.基本資料請google查詢,如果你還沒做的話...

圖:參考http://wippub.warnerbros.com/movie/admin/copyright.html

© 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 No other uses are permit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owner. Use of the material in violation of the foregoing may result in civil and/or criminal penalties http://www.warnerindependent.com.

Labels:

Employee of the month/賣場尤物/明星僱員 (2006)

Posted by P.

Employee of the month笑點不突出,對超市生活的描寫也不夠創新,one hour photo 甚至a good girl, ten or less items, 40 years old virgin,cashback對大賣場生活的寫照都比這片精彩。至於一般店員生活趣味生活,還是經典的clerk對話精采。

當然,如果想看傑西卡·辛普森(Jessica Simpson),還是可以看看,不過沒什麼特別精彩的畫面就是了!

The Love Guru (2008) 愛情大師

Posted by P.

惡搞喜劇,有好笑到。

諷刺大師的點子算是不錯,也有抓到一些大師說些事是而非的話的精隨,更別提各種開釋後面都要加個tm這種非常商業的作為。



本片算是導演第一部執導的片子,之前的都是在其他喜劇中擔任助理導演,像是Meet the Fockers, Austin Powers in Goldmember等 。

主角有Jessica Alba,Justin Timberlake等偶像。也有不少大牌明星現身,例如Justin Timberlake,Jessica Simpson,Kanye West等。

可能是經費的關係,很多和大咖明星的對手戲,為了方便分開嘎戲,所以變成都是替身跟主角演對手戲,也就是一個畫面中,只有看到一個人的正面,和另一個可能是替身代替演出的背面。這樣的作法讓畫面變得單調沒有變化,而且缺少演員間的互動,畫面看起來非常薄弱。

電影Crank裡面快閃出現PUMA鞋子,跟外套!

Posted by P.


Jason Statham在Crank裡,猛採油門時穿的正是PUMA運動鞋,可是是哪一隻呢?

這裡有答案!

看起來像是PUMA Liga L (Brown Suedes)跟Puma Agile II Track Suit


via

Labels: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 (2009)主角Chelsea逛過哪些服飾店

2009年5月23日
Posted by P.

在電影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裡面,主角Chelsea在面臨對手競爭下輸人不輸陣,心情激動下拚命雪拼,一連過了好幾家服飾店: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Posted by P.

當年媲美落水狗的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也是多線敘事最後彙成結局.

麥胖報告 Super size me (2004)

Posted by P.

與其說麥胖報告Super size me在控訴什麼,不如說比較像在看一場行動藝術.

身為電影本身,其實是很無聊的流水帳,而結果也並不是那麼的令人驚奇. 小學生也知道飲食不正常的下場吧,不然這個偏食是偏什麼.當然,這部紀錄片電影能稍稍引起一些注意,只能說他取了一個好名字 Super Size Me.

現在Hulu竟然有免費線上觀看整部電影,能看的人倒是可以看看怎麼利用行動藝術的點子拍成紀錄片.

應召女友/女友初體驗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 (2009)

Posted by P.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


真正成人電影演員Sasha Grey演出的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怎麼能不看呢?

拍過像是Ocean's Thirteen等賣座大片Steven Soderbergh跟一幫劇作家David Levien和Brian Koppelman,真是懂得如何為自己平反!

要證明自己的才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製作出叫好叫座的作品,不然也要兩者都能夠製作.越來越多導演樂於在幫電影公司賺大錢之虞,自己做做獨立小作品,兼顧自己的荷包跟創作的慾望.這樣的心態其實應該值得大家學習.比自己亂拍電影卻又想叫別人買單好多了!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使用非專業演員, 數位攝影機拍攝, 即興演出, 地點集中在紐約,數十天內完成.這樣的省錢妙方或許值得參考.

應召女友/女友初體驗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 trailer預告片:



AP的訪談


應召女友/女友初體驗 The Girlfriend Experience官網

*AP提供在youtube並開放內嵌

2009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Posted by P.

 若一年只能看兩三部電影, 我想我會挑下面幾部看了不會後悔浪費生命的電影.

2009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不知道是電影看多了,還是看太少了,若要認真說起來,不免感慨今年沒那麼多好電影,以上的電影真正覺得不看會後悔,或是看了以後覺得眼睛為之一亮的,大概就是Mary and Max, Let the right one in, 還有Crank 2吧,雖然說,Crank 2其實應該選Crank,只是兩個一起看,分不清了.

Labels: ,

Arthouse藝術電影的老套

2009年5月21日
Posted by P.

大家總是嫌棄好萊烏電影演來演去都是那幾個公式,陳腔濫掉缺乏創意,但是就像蘭花賊裡面的編劇大師所言,藝術片也是種電影類型,真的要探究的話,也有固定的架構跟模式,想要偷懶的話,隨隨便便套套公式也是可以呼巄呼巄過去.

下面就隨便舉舉看到的幾種不錯的,以後不管是考試還是交差通通可以派上用場:

  • 超乎主流尺度的暴力:美其名突破傳統還是挑戰禁忌
  • 超乎主流尺度的裸露:和超暴力是藝術片的特權兩兄弟,有了這兩樣就離藝術電影不遠了
  • 非直線時序的敘事:亂剪一通就對啦
  • 超多的對話
  • 超少的沒有對話,總之走走極端就行了
  • 很多內心戲
  • 經典小說名著改編:有神主牌加持,就是是平庸之作,大家也不敢造次
  • 戲劇三一律:同天同地同一故事,向古典致敬還是什麼的,而且還很省錢
  • 反戰,反貧窮,反集權,反壓迫,反常
  • 老人小孩女人少數性別
  • 車禍把人聚在一起,不然進階版的地震也行
  • 模糊的現實:不提供夢境幻想現實的線索,最好拍的都一樣,讓觀眾玩猜猜猜
  • 模糊的觀點: 不提供主角自我或是他人或是客觀等觀點的線索,最好拍的都一樣,讓觀眾玩猜猜猜
  • 黑白電影
  • 手持攝影
  • 長鏡頭
  • 抄襲過去大師的攝影劇情或對話等來向大師致意
  • 非專業演員
  • 即興演出
  • 沒劇本
  • 悲慘人生:看是要酗酒吸毒都行,失業得病自殺殺人都可以
  • 社會主義,虛無主義 
  • 如果應合約要求拍片,卻不知道拍什麼,就拍一個電影工作者在拍電影的故事
  • 開放性結局
  • 以緩慢的節奏長篇慢拍生活瑣事,例如過馬路,吃飯,上廁所,開車,看窗外
  • 按心理疾病描述設計人物角色

恩,真想寫個藝術電影產生器,沒事亂數跑一下,看看電腦選的有沒有比較利害,能玩出什麼?

Labels:

嬌驕女上司New in town (2009)不好笑

Posted by P.

"we talk funny and we ice-fish and we scrapbook and we drag Jesus into regular conversation" "we're not cool like you,right? so we don't matter"
以上的劇中Blanche的對話就大約是總結了new in town的笑點,這樣的笑點不知道冒犯了多少人,也難怪這片不好笑. 然後又點名了New Ulm, MN這個地方,然後把天氣講的一團糟,唉唉,這兩個菜鳥編劇唷...

對了,這片裡面還有拿 T. Rex的20th Century Boy當配樂,不知道是不是想吃日本當紅的20世紀少年的豆腐,撘撘便車看會不會在日本市場比較紅一點~

下面是預告,看看就知道預告片裡面引用的影評都不能信,畢竟影評百百篇,絕對找得到說電影好的.

電影嬌嬌女上司裡芮妮齊薇格的北臉外套是哪一件阿?

Posted by P.

Renée Zellweger在New in town (2009)裡面穿了一件咖啡色的the north face風衣.這裡有照片.看起來像是咖啡色的ARCTIC PARKA防水羽毛衣. 不過北臉也不是唯一出現在電影裡的運動外套,在一場夜遊裡,其中一個路人甲就大辣辣的穿著columbia.


當然北臉不只是明星的最愛,奇怪的是一堆新聞記者像是CNN或是BBC的記者也特愛穿著北臉出現在大家面前.

慢到沒感覺: Silent Light/寂靜之光 (2007)

2009年5月19日
Posted by P.

這片也是一堆人叫好,不過不是我的菜,感覺真是慢到沒感覺,明明沒那麼多東西,卻又要裝的很有fu,我當然是不會很認真的幫他完成fu的,不然作者我來當就好...

話說回來,這種日出日落的開頭結尾也已經變成藝術電影的陳腔濫調了.反正搞藝術片不知道怎麼收尾,就來個大自然的輪迴,一切重新開始,生生不息. 反正畫面漂亮,哲學意義上也說的過去,呼龍呼龍就交給文藝批評去創作討論符碼意義就好!

官網:
http://www.stelletlicht.com/

Labels: , ,

七龍珠: 全新進化/Dragonball:Evolution(2009):純粹的漫畫是不夠的

Posted by P.

七龍珠是非常純粹的漫畫改編電影,他很快的幫助我掌握這個漫畫的內容大要,可惜七龍珠: 全新進化除了漫畫改成電影的那種幻想成真的效果以外,並沒有看到更多的東西.尤其是這個漫畫原作要表達的意義.



如果照我初淺的認識,這個電影大概是要表達"認識你自己""認識真我"一類的意義.

可是不同於當前幾部漫畫改編流行描繪的在普通人和英雄兩個角色中的掙扎,這部片並沒有太多內心世界掙扎的描繪,頂多只有主角跟主角爺爺口頭上不斷反覆說要認識真我而已.

也因此,這部片除了特效跟打鬥以外,並沒有剩下太多的內涵,於是只能成為普普通通的青少年電影了.

這部片的製作班底並非沒有平反的可能,他們現在只能期待本片的電影公司能夠像綠巨人電影公司一樣再投資用不同班底拍同一部漫畫改編電影,來驗證到底是電影的問題,還是漫畫的問題.

what the truth lies (2005) 赤裸真相

Posted by P.

記者所說的大概就是本片的大綱吧 "I'd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how some women could cross the line between who they are and who they would allow themselves to be - Maureen, Alice, and now me."












看他人怎麼說:
Linda Ruth Williams

Lady Chatterley查泰萊夫人(2007)

Posted by P.

查泰萊夫人的主題是關於女性自覺,不論是愛情還是慾望還是自己身體的發現等吧!

如果兩個主角是在他們的10幾二十歲,是部好電影。
如果這部電影是拍在幾百年前(像這本書寫做的時間),那會是部好電影。

可惜,這發生在2007...一切都不奇怪的2007....

這部電影當然在歐美佳評如潮,可是對不是在這文化下的我來說,沒必要跟風這種名著加10分的事情.....

不能看的電影官方網站

Posted by P.

在所有電影相關的網站中,最沒有用的大概就是電影的官方網站,這話怎麼說呢?

首先,電影官方網站通常不持久。就算是大公司屬下的官方網站也是如此,往往宣傳期一過,或是沒有商業價值後,網站就會關閉。因此如果寫部落格的時候連結官方網站,過不了多久就變成死連結了。

再者,官方網站的東西很多都是看得卻不能用的,跟大多數抱著愛吃假客氣或更惡劣的心態的內容提供者類似。大部分的官方網站的內容都是不能引用或是內嵌的。但是如果光是連結,其實不如讀者自己google搜尋算了,除了可避免上述關閉的問題,資料還比較新比較齊全。更甚者,就算裡面的內容似乎暗示期待讀者多多散播幫忙廣告,像是提供MSN大頭貼,桌面,螢幕保護程式等,但卻也不肯大方明言的授權給使用者,緊抱著隨時可以翻臉無情的選擇,讓使用者冒著不明就裡的風險,這樣誰要願意冒險呢? 最明顯而怪異的現象就是明明電影公司在youtube可以成立頻道,提供預告片等讓使用者內嵌,卻少見在官方網站提供使用者內嵌相同的內容。


那電影官方網站就沒有價值了嗎? 那到也不,別人家的垃圾,可是另一家的黃金阿! 開始有網路蟑螂業者或是網址地產業者,看準了官方網站的高流量價值,選擇在電影公司拋棄網址之際,接受這些網址 畢竟 這些網址都是當年精挑系選的名稱,要不跟電影同名,不然就是相近,拿來經營相關的內容是在好不過了。更何況許多當年因為電影而連結到此的流量依然持續流入,帶來現成的流量。於是三不五時想逛舊電影官方網站時,就會不知不覺連到這種官方網址卻非官方內容的非官方網站了!

Labels:

what the truth lies (2005) 赤裸真相

Posted by P.

記者所說的大概就是本片的大綱吧 "I'd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how some women could cross the line between who they are and who they would allow themselves to be - Maureen, Alice, and now me."












看他人怎麼說:
Linda Ruth Williams

尋找希薇亞/Dans la Ville de Sylvia/In the city of Sylvia(2007)

2009年5月18日
Posted by P.

看完尋找希薇亞的很久以後,偶然想起這麼一片主角回想追憶過去女人的影片,我卻回憶不出個所以. 入圍沒得獎大概是我對這種強力廣告影展片最喜歡用的形容詞.







看看別人怎麼說:
Peter Bradshaw

幫幫我愛神(2007): 假道學的裸露

Posted by P.

裸露非電影唯一活路,尤其是拍的很差的.
幫幫我愛神的裸露性愛場面看起來很假道學,讓我覺得非常的失敗.

怎麼說呢?明明打著什麼大膽裸露,多P情慾的電影,結果畫面拍出來什麼都有了,就是三點不露.如果在一般不是探討情慾或是大膽情慾的電影無可厚非,,也可以並免觀眾注意力被分散.
可是這麼一有超長裸露片段的電影,並且目的在描寫裡面人物的大膽情慾,結果拍起來扭扭捏捏的,全身皮膚都露光光的,結果別說男性正面全身(基本上我覺得性愛場面只露女生不露男生就已經夠假了),連最普通的女性正面都沒有露,明顯的就是在散躲三點,一點都不自然,也不合乎電影整體從規範解放的氣氛,看起來就是明明腦子裡保守的很,卻故做開放.有評論嫌這片象徵太多,這也難怪,不敢直接做,只好扭扭捏捏的象徵來像徵去.難不成這就是電影所要表達的性壓抑?


也因此這幾段戲其實都不怎麼高明,總覺得不對味,那種做愛的感覺,如果在描寫情慾都沒辦法讓觀眾感同身受,那這種電影實在是非常抱歉了.最後舉出兩個我認為拍的不錯的大膽性愛場面提供參考,同樣是大膽的性愛,卻是非常自然寫實不淫亂,一部是lucia開場不久的男性正面全裸的做愛場面(我覺得有沒有男性正面全裸是很好的指標),另一部Alfonso Cuaron的Y Tu Mama Tambien/你他媽的也是(2002)中,裡面青少年接連不斷的性愛場面,也是和幫幫我愛神一樣號稱搞3P,大膽解放,大麻等等,效果如何,大家比比看就知道...

這也難怪, 誠意不足,愛神也幫不了忙!

其他人的意見:
book686

Labels: ,

Yes man (2008) 沒問題先生/沒問題俠客/***

Posted by P.

Yes man沒問題先生還真的是一部沒問題電影.

開場的鈴聲跟結尾的片尾配樂前後呼應,製作用心.

金凱瑞的化妝造型也快讓人任不出是他來了.他的表演也算節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辦公室裡面他和上司互做鬼臉那段,讓他又重回以前金凱瑞式的誇張演出,真的,他應該要脫離那種表演了,相信他和觀眾都厭倦了,要事預告片有剪入這段,我想會趕走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觀眾.

劇情上結構清楚,沒有看不懂或跟不上的問題,只是前面再說yes的效果跟懲罰上的描述有點久,等到中間出現被誤認為恐怖份子的時候,就覺得劇情轉的有點硬,畢竟快結尾才出現轉折難免會有硬凹的感覺.還好之後的劇情前後呼應,之前出現過的人物通通在後面的劇情用上了,才化解這種突然加入劇情的怪異.

這部電影指涉了許多其他電影,其實這也是喜劇常用的諷刺橋段,像卡通simpsons跟family guy或是south park都大量的模仿嘲諷其他電影或電視劇,以金凱瑞卡通般誇張的演出,使用這樣的橋段似乎也是理所當然.有興趣解迷隱涉了那些電影的可以參考IMDB movie connection. 

這些隱涉的橋段也是精心安排,為了怕觀眾不瞭解編劇的苦心,一開始就讓主角Carl在電影出租店裡選dvd,很清楚的讓觀眾認出一些電影來,把注意力引到片中可能會出現的電影,於是我們看到300,saw,transformers等等大家都認得出來的影片,然後慢慢在劇情中參入哈利波特跟300等等的電影party劇情,最後則是在表演和劇情上直接模仿經典電影,比方說fight club裡面有出現過的自我成長團體跟酒吧打架等情節,電影最後結尾的穿病人衣服騎摩托車簡直是crank的翻版.



劇情中出現自我成長團體或新興宗教劇情越來越常見,似乎也是在反映參加這種團體已經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了,fight club著墨很多,日片20世紀少年跟台灣電影流浪神狗人也有類似的劇情(不過是宗教團體).

個人看這個電影還有的小小收穫就是原來自己並不是唯一喜歡邊慢跑邊拍照的人,原來喜歡做這種事情的人還蠻多的,還有專門的術語Jogging Photography形容這樣的活動.

在電影所有的冒險活動中,有一項就是騎摩托車,所以生活在台灣的人也不用妄自菲薄,我們每天日常的生活,或許對地球另一端的人來說其實是小小的冒險呢.三顆星推薦大家看看

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2008) 開頭的手機鈴聲是哪首歌阿?

2009年5月17日
Posted by P.

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開頭時,男主角卡爾艾倫(金凱瑞飾)的手機鈴聲是哪首歌阿?

經過一番明查暗訪,原來是Journey樂團的暢銷金曲Separate Ways (Worlds Apart),收錄在Frontiers專輯裡面.

或許剛聽前奏大家還猜不出來,等到主唱開唱以後,相信大家一定會覺得非常熟悉的.

想知道更多的關於這首歌的故事,可以拜拜google大神,或是問問wikipedia也行.

幾個寫電影莫名其妙的堅持

2009年5月16日
Posted by P.

會寫部落格總有些初衷,不知不覺自己也寫的很多篇電影的相關文章,回頭看來更容易瞭解自己思考的脈落,最近開始回頭想想自己到底為何而寫,看看自己所寫的東西,想想是不是還要堅持什麼.


顯而易見的自己有些原先的堅持還是莫名其妙的影響寫作的內容:

  • 不寫內容簡介:當初可能就是看太多電影內容簡介因此對內容簡介有莫名的敵意,總覺得電影內容沒什麼好寫的,大家看就知道,更何況簡介寫的不好的比寫的好的多,太多簡介把電影寫壞了,或是牛頭不對馬嘴掌握錯重點,誤導觀眾的想像.不過話說回來,根據自己小小的數據收集跟實測,其實電影簡介是最受歡迎的內容,也難怪大眾媒體的電影書寫總脫不了以電影簡介為核心.
  • 不寫內容感想跟象徵分析:感想人人有,說穿了沒什麼,一些像徵的分析也是各說各話自圓奇說,說到底還是討厭那種化簡為繁,觀眾自high,幫電影完成作品的討論.不過話說回來,這似乎也是莫名其妙的堅持,畢竟,感想跟分析的討論有很多娛樂價值,可以增廣見聞,觸類旁通分享是事情的不同角度,觸發更多想像
  • 不寫好電影:這是更為莫名其妙的堅持了,也是不知不覺的結果.人生有限,應該把時間花在真正好的東西上面,結果發現自己大半都寫些不上不下的電影,十足浪費生命.倒不是沒看到什麼真正好電影,只是總絕得真正好的電影用不著多費唇舌講,真正好的東西一看就知道, 不用多講詮釋, 基本上要經過詮釋才變得好看的多半不是什麼好東西.當然另一方面也是覺得這些好電影已經在媒體上充分的曝光,該講能講的也都被講了,不需要再做重複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想讓比較少受關注的電影有曝光跟討論的空間.當然,好電影要拿討論的好,也應該比較難,所以往往動筆又停筆,少有寫好發表的!可是,不講好東西總是有點奇怪就是了.另外也是一般的電影剛好又留了許多空間可以去想想如果怎樣怎樣會如何,如果怎樣電影會更好等等的想像
  • 不寫電影花邊:這裡說的花邊不是那種大家一看就知道的花邊,還包括一堆寫的正經八百好像跟電影製作很有關係的消息,但是好很多電影消息擺明就是電影宣傳的手法,可惜不論哪種形式的電影,為了票房總會出現種種奇奇怪怪的花邊新聞.老實講,大部分的花邊我都覺得不值得關心也無關電影的價值,尤其是那種作做的為電影犧牲的話題.雖然同情不得不寫這種種誇張標題跟內容的人,可是總覺得沒有必要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這些事情.當然,記得當年年紀小,看這些事情還看的蠻認真的...
回頭想想,也是這麼點奇怪的的想法才會開始寫,也因此,還是就這麼寫了下去...

超多電影海報,讓你一次看不完!

Posted by P.

想要找電影海報的,這裡有一些好去處:


有趣的是movie web還提供內嵌語法讓大家拷貝,方便分享海報.

當然依照所有web2.0分享服務的慣例,是不會告訴你這樣的分享合不合法的,也就是說,歡迎大家分享,被抓活該.(連youtube,imeem這種明明有部分授權的都不會跟使用者講了,大家還能期待什麼呢?大概是被賣還幫人數鈔票ㄅ)

Labels:

向電玩致敬的Crank: High Voltage (2009)/怒火攻心2/快克殺手2:極速電擊

2009年5月15日
Posted by P.

集所有電玩射擊遊戲元素於一身的電影:見一個殺一個,需要不斷的充電補血,靠著撿死人武器晉級更好的槍械.

開場的戲除瞭解釋劇情大綱外,還有建立風格的作用,本片開場片頭前的一段戲就把上述的作用一次清清楚楚的達到.




Crank片中愛情場面最令人稱道的當然是當眾做愛的情節,本片也不負眾望的加入和上一部相比算是超長版的公眾做愛,讓男女主角在跑馬場上盡情表現.可是這並不是動作片類型中把性愛動作場面誇張強化到這種程度的第一部,在shoot 'em up中,也有這麼段拿槍邊殺人邊做愛的動作場面,可以說動作片這種類型的性愛場面已經逐漸從男女主角私人的有愛情基礎的性愛演化到融合動作場面公開誇張的表演式性愛, 至於這是否會發展成動作類型的主流的表現方式,就還有待觀察了.

重新定義動作片的crank/快克殺手 (2006)

2009年5月14日
Posted by P.

crank 系列的必備元素:從昏迷中醒來就陷入一個困境,尋求解藥,公共場所做愛,不停的換武器殺人,不停的移動,大量非法使用藥物,看跟被看


從昏迷中醒來就陷入一個困境,可以在早先動作片系列伯恩中找到蛛絲馬跡.一清醒就面臨問題可以加速情節的發展, 因為一方面要面對即刻的危機,另一方面又要尋求長線危機如何發生
的解答.

不停的移動當然是動作片淵遠流長的要素之一,從mad max系列,speed等等都是在這主題上打轉

大量非法使用藥物倒是一個有趣的主題,本質上這片中藥物效果的呈現跟很多pot movie很像,在藥物效果方面多所著墨,比方說吃了就化身為超人,吃了產生幻覺,吃了產生快感等等.

但這片和傳統電影裡面藥物的呈現最大的不同在於crank片中的給他一個完美的合理藉口:為了活命只好吸毒.本質上這片中藥物效果的呈現跟很多pot movie很像,在藥物效果方面多所著墨,比方說吃了就化身為超人,吃了產生幻覺,吃了產生快感等等.

現代的自我跟他人的看跟被看在本片也有強烈的表達,一開頭就是主角從電視錄影畫面中認識自己,其他的從最普通的被偷拍,監視錄影帶的風格還有電視即時新聞的報導,到最後決戰前一刻在電梯中產生幻覺,兩個自我互相對話都是在玩弄這個概念

你料事如神? 對電影票房鐵口直斷嗎?玩玩這個電影交易所ㄅ!

2009年5月13日
Posted by P.

HSX.com Hollywood stock exchange好萊塢交易所是線上模擬遊戲,可以把模擬電影投資,把電影當成股票買賣.讓你一圓電影大亨的美夢.

你覺得你對電影的評論獨有心得嗎?可以準確的猜出哪部電影會大紅大紫,哪部電影會慘不忍睹嗎?不妨來這個荷里活交易所挑戰看看!

很可惜這個網站並沒有台灣電影在裡面交易,不然應該是很好的投資標的,猜對的機率應該很高ㄅ!


看看別人怎麼說:

Hollywood Stock Exchange
Hollywood Stock Exchange
Extracting Collective Probabilistic Forecasts from Web Games

對電影倒背如流過目不忘嗎?試試看你到底有多懂電影ㄅ?

Posted by P.

name that movie 是簡單好玩的電影小遊戲,可以考考你對電影的瞭解唷.

上去玩玩看ㄅ!

Labels:

Elegy (2008) 禁欲/輓歌:中年人的情慾最性感

Posted by P.

這片基於的短篇小說The Dying Animal或許有可看之處,不過電影就普普通通隨便啦!

如果愛看明星Penélope Cruz,或許可以看看.



對我來說,這片剛好有我最近注目的趨勢,老人做愛床戲的呈現,這部片倒是可以列入此類清單.

相關評論:
觀月芳

電影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裡面的照相機是哪牌的阿!

2009年5月11日
Posted by P.

電影情遇巴塞隆納裡面至少出現了三台照相機ㄅ,一台輕便型的,一台看起來像是單眼相機,另一個好像是萊卡的,有誰知道是那幾款嗎?

關於那款萊卡相機的報導有這篇,還有這篇



相關的文章:

英文影評大補帖,多到讓你看到爆

Posted by P.

這幾本是裡面還有人刊廣告的,表示看的人不少:


生意沒那麼好,可是算是有點身份地位的,都是一些機構發行的刊物:

這些鬼才去看了的雜誌,好處是幾乎沒廣告,裡面內容應該都很精采深入,偏向學術的批評,大部分都是學術機構出版:

要看這類影評,其實可以多利用資料庫,針對特定主題搜尋,不用一本一本看,像是:
最後還有網路上的影評集散地:

Labels:

花痴/危險性追緝/黑蛇呻吟/Black Snake Moan(2007):虔誠老男+扮裸少女

Posted by P.

Black Snake Moan對我來說是個詭異的電影.
或許可以解釋成這是Black exploitation電影,因為我沒有相關的背景所以難以理解敘事跟內容.

或者也可以懷疑的解釋這根本是假借傳道躲避輿論批評跟檢查,實則賣弄性感暴力的警世故事(像是passion of the christ?). 更何況Samuel Jackson演過Snakes on a Plane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影.

或者是他是實實在在的傳教片,只是沒有拍的很好.場面調度弄錯了分寸,強調了本來不該強調的東西,把SM跟縱慾拍的太精采動人,而原本該呈現的苦痛跟悔改的救贖卻沒有應有的張力.

總之,我對這電影的評價,就在這三者間搖擺. 就像Robert Denerstein說的,這部電影"it stomps into an area that lives between exploitative movie trash and Southern Gothic literature"

去掉故事,如果只留影像配上原本的藍調,應該會是很精采的MTVㄅ


Stack-O-Lee Music Video




幾點背景可以幫助瞭解這部電影.

一是主角南方老黑人的名字Lazarus,來自聖經故事.基本上是個死而復活的故事,更多的意涵可以參考相關資料.


另外,兩個主角Christina Ricci跟Samuel L. Jackson都有關於這部影片的訪談,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觀看.


相關評連結:
arttenli
阿染 
官網(有許多電影片段)

影片:來自官網提供在myspace

維也納復仇/把哀傷留給復仇/Revanche(2008)

2009年5月9日
Posted by P.

看到維也納復仇這各復仇主題的電影, 忍不住會想拿來和red road紅路相比.兩者相較,維也納復仇的情緒又比較緩和,沒有隨時處在劇情的緊張底下,也沒那麼壓抑到缺乏劇情動力.



在維也納復仇裡面,主角戴著在妓院工作的女朋友一起去搶銀行,卻在得手離開時巧遇警察,警察在兩人開車逃亡時開槍誤將主角女友打死.這個事件之後,幾位當事人都面臨不同的壓力,警察因此自責,處在心理低潮,而男主角則怨恨警察,雖然避走鄉間,但仍處心積慮尋求報復.正巧,警察的太太將這一切串聯起來.警察的太太因為和男主角的父親認識,於是兩人在男主角父親的家中相遇.這一連串的巧合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開場不久有一場在淋浴間的性愛場面,感覺和電影蘋果開場不久的浴室性愛場面接近,似乎利用性愛間的行為來表達兩人情感程度已經是一貫的手法,當然拿來提神引起大家注目的效果也不在話下.

劇情從這邊出發,到女主角在工作上面臨兩難因此決定和男友遠走高飛,這一連串劇情流暢的帶過,中間不得不穿插的警察背景介紹片段雖然因此暗示了爾後的發展,少了點猜測的樂趣,但為了豐富人物的內在,也是不得不的選擇.

可是當意外發生後,開始尋求報復之道時,整各劇情步調開始急轉直下,本來流暢的風格開始亂步起來,畫面不斷的在幾個固定的場景中來回,一下子他家,一下子你家,節奏變慢了起來,雖然前面是事實交代,本來就畫面比較豐富,而後是內心掙扎,本來就需要更多功夫才拍的好,內心掙扎的電影也有許多從頭到尾幾個場面跑來跑去講講話的,可是這片前面給了那麼多,後面跟不上前半段的精采,總是讓人失望,尤其如果在劇情上沒辦法補足畫面上的單調的話.


這些意外的倖存者及他們家人的掙扎段落的好壞,難免要和近期幾部復仇的電影相比,像是勇敢復仇人紅路.

勇敢復仇人走的是動作路線,於是情緒只有不斷累積,最後到了不得不以外在力量作為劇情的結束來改變這一貫的方向.雖然在心理層面上單薄,但劇情跟畫面的變化也彌補了不少.維也納復仇在心理層面的表達,顯然比勇敢復仇人好太多了,畢竟兩者目標的觀眾是不太一樣的.

可是跟目標觀眾跟拍攝企圖都很接近的紅路相比呢? 在心理層面的奇情上,拿不可思議卻有合理的安排這個標準來看,我覺得紅路還是技高一籌的,拍的細膩,豐富,奇異,卻又有部分的說服力,展示的人性複雜面也是一般人少去切入的角度跟觀察到的結果. 維也納復仇相較之下,心理層面的變化似乎比較正常,也不用太多描繪讓觀眾接受,於是評判的標準還是落在電影的表現技巧上了.不過這方面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頂多是全篇劇情架構完整,是水準之作.但若要挑剔,其中一大心理層面的轉變表達在最後的結尾以用嘴巴說說的方式演出,只能說算是平庸. 總體來說,或許這部就掙扎要走藝術片的細膩跟劇情片的流暢間企圖得到平衡,結果還是跌了一屁股灰.


相關評論:
mad dog
昊天客
但唐謨

Labels: , ,

童年再見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2009年5月7日
Posted by P.

類型:納粹猶太感人片/記錄片式的劇情片

劇情大綱: 到最後,人就死了

唯一的梗:出賣的人竟是自己人

結論:不推薦


相關評論:
周星星




*2008/9/23

Labels: ,

Café Lumière咖啡時光(2004):瞭解侯孝賢

Posted by P.

咖啡時光是瞭解侯孝賢的好電影。

透過咖啡時光跟侯孝賢借一下看事情的角度。看完咖啡時光,忽然看著訪談片裡的台灣,也可以看得出一點侯孝賢的味道了。

透過其他電影瞭解侯孝賢,有時候可能比較難瞭解那種看事情的角度,因為過去離我們有些距離了,某些事情情節離我們有些距離了。然而咖啡時光裡面的情節跟內容,大概是跟許多人生活類似的吧。也因此,透過侯孝賢的角度重新看習慣的生活,很容易就讓我們跟我們平常看生活的角度作比較,清楚的知道,侯的角度在哪裡,對生活的擬視在哪裡。

真希望侯孝賢來拍部台灣的咖啡時光阿!


雖然DVD訪談很多時候都是劇組人員在互相吹捧,但這篇的訪談可以聽到看到許多不一樣的角度,在實務面上的想法,包含對電影理想性的期待等。

電影指數:
DVD訪談:★★★★★(侯孝賢原來不太會談電影,談別人的電影,但倒是蠻老實的,講到自己的電影,卻是充滿光彩。對了,他的劇本筆記是國語練習簿)
快轉:X1~xn(如果需要的快,快轉一倍幾乎對對話不會怎麼影響,順便觀察影像怎麼感動你,怎麼讓你停留下來)

好睡指數:情節真的很慢,是部要主動去看的電影。因為電影並沒有很主動的跟你說故事...

Innocence /純真(2004):蘿莉控的美夢成真啦!

Posted by P.

蘿莉控的美夢成真啦(A Pedophile's Dream Come True)

故事大綱
從一個女童被裝在棺材中送進學校開始,透過夢境般的影像風格,敘述幾個6-11歲左右的女生在大自然圍繞下的一所女子寄宿學校,一個全部都是女性的環境下,被教育成長的過程,帶領觀眾回顧每個人自己那段被塑造的過程。本片改編自德國作家Frank Wedekind1988年的短篇小說Mine-Haha: The Corporal Education Of Young Girls



評論
古典的開場片頭及字幕,高對比夢幻的影像風格,模糊了時間感的古典配樂,以及被裝在棺材裡,藏在時鍾內的秘道等超現實的情節幫助觀眾瞭解這是部充滿比喻隱喻及暗示的電影。夢境的鏡頭幫助回到每個人都有的童年。


適合誰看
雖然不敢保證觀影的娛樂性,或許這也不是創作的目的,但是從此片一定可以延伸出許多關於社會化,教育,性別,甚至個人成長歷程等眾多議題的反省跟討論,是一部很適合幫助觀眾進入回憶,體驗現場,引發省思跟討論的影片。



美麗活潑大方,永遠穿著白色學生裙,跳著芭蕾舞,服從老師,表演給大人看。雖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下,開心的玩耍,卻同時又被監禁在學校內。一部畫面雖然都很正常,情節也都很正常,但是卻或許會讓人看了不安,毛骨悚然的影片。這種不安或不感到不安之間或許可以帶來更多反思。一篇評論以A Pedophile's Dream Come True為標題,說明了部分的觀影感受。

如果是DVD,片尾還有導演訪談,更重要的是還有裡面一位童星自己解說本片,或許可以幫助那些擔心本片有害兒童身心的人瞭解參與本片製作的兒童他們自己是怎麼看待拍片過程及影片內容。

有種直覺是女導演的片子,本片的導演及編劇是Lucile Hadzihalilovic



延伸閱讀:
Innocence (豆瓣)
Innocence(IMDB)


影評:
Innocence(NYT/MANOHLA DARGIS)
Innocence (Jon Waterman)
Innocence(d+kaz)
Innocence(Guardian)

* 2008/1/13

革命的時候,你在哪裡? 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 (2006)

Posted by P.

革命的時候,你在哪裡。

劇情簡介寫的很熱,但整部電影不是那麼歡樂熱鬧的,反而是平淡了些。整部電影
1208全民開講大概只有三個場景: 城市鳥瞰,攝影棚,路邊。如果看了簡介在去看,會覺得大失所望。

可以說是點子70分,表現30分。


結論:不推薦

藝校的秘密Art School confidential(2006)

Posted by P.

念美術系的,美術班的,關心藝術,或喜歡搞藝術的,對藝術有姿態的,甚至是討厭那些看不懂藝術的人,尤其是對現代藝術,那看看這片應該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從片名Art School confidential可知一定少不了引涉LA confidential的內容,有興趣的影迷們可以留意觀察。

本片最適合的tagline應該是: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藝術家吧!



碎碎念指數:
約會電影指數:★★★(適合喜歡談藝術的看,保證講不完的話題)
文藝青年指數:★★★ (好歹人家也是談藝術的,看這片要笑得出來也得要認識畢卡索)
好笑指數:★★★ (屬於會心微笑型)
影痴尋寶指數:★★★ (找找看裡面提到了哪些電影呢?)


總評:推薦!

Labels: ,

戲夢巴黎the dreamers(2003)

Posted by P.

你是真的相信你相信的嗎?還是只是個dreamer?

左派文藝青年必看,喜歡老黑白電影必看,喜歡幻想成為電影主角必看


沈悶度:★★ (跟同類片比真的不沈悶)
火辣程度:★★★☆(有三個人裸體,露鳥等,不過沒有弄得很煽情就是了...)

La gran final/the great match決戰日(2006)

Posted by P.

全球化對你是什麼意義? 電視及影音科技的影響又到什麼程度呢?

the great match以簡單的故事,呈現這大議題。

這世界平的情況,早已超乎我們想像。

導演話沒講得很明,卻提供許多線索

足球,也是全球化的一環

相關評論:
autumnKuo

這兒是香格里拉(2009)

Posted by P.

電影這兒是香格里拉(2009)話說中年婦女因為婚姻出現危機又面臨喪子之痛所以跑去西藏求道,在那邊遇到當地年輕帥哥發生一夜情,然後終於領悟到人生大道理,為自己的未來,找到的新的方向.

影片從台灣出發,拍到西藏,在攝影上表現精采,許多在西藏的畫面比美旅遊頻道的介紹.
這片也是少數服裝攝影跟畫面的配色協調,而沒有被怪裡怪氣的顏色污染弄得亂七八糟的國片. 比方說重點一夜情的那場戲,床單的顏色,兩人的服裝等等,搭配的有電影的質感.

女主角的造型服裝配色很一致,像是咖啡色的大衣裙子靴子加上同色系的包包等.雖然裙裝的城市風格在西藏有點不搭,不過還可以接受.可是而且臉上的裝厚的不得了,看了有點難受.另外在受傷的臉部化妝,實在話的有點醜,雖然受傷本來就不好看,但一般情形還是會把他化得有電影的美感,而不是走恐怖片嚇人的風格

演員方面,女主角覺得選得不是很好,永遠一號苦情臉,變化很少,而且臉大額頭高,怎麼看都不太討喜.有點難贏得認同. 唯一的猜測可能是這樣的面貌有點古典味,可能影片想要透過這樣來表達前世今生,穿越古今等等的風格吧!

男主角人高馬大身材好,秀色可餐,是很討喜,可是看起來比女主角年輕許多,雖然本來設定可能就是男生比女生年輕,可是如果女主角沒有顯示出熟女的魅力,兩個人對手戲就變不出什麼火花,很難相信男主角會願意屈就.

在整體演員的表演方面,總覺得戲做得很足,或者也可以說有點生硬,配上拍攝使用的手法,很有一種電視劇的fu.最明顯的就是在中場床戲的部分,有一段男生手壓在女生掌上握住的特寫鏡頭,就是這種風格的最佳的例子,看到這種畫面,要不笑出來也很難,因為這樣的演出跟構圖,實在是太經典啦!

其實影片處理的高下也往往可以從類似片段的比較中看出,比方說這場帳棚內的床戲吧,我就馬上想到了在斷背山也有段改變兩人關係的關鍵野外床戲,但兩者的美感表現跟劇情涵義多寡相信看過的人很快就能有所評斷.

音樂一直是國片的罩門,這片也很難逃出這種宿命.一般來說都是配樂還好,到了音效就往往會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感覺很打擾觀賞的情緒.通常配樂可以是配合影片表面的情緒,也可以是和表象的情緒相衝突.很奇怪的是失敗的地方反而容易出現在配合表象情緒的部分,可能因為其他的電影手法表現像是構圖劇情等已經把情緒做的很夠了,音效在去強化就變得有點刻意,變成有點好笑了.比方說這片幾個蝴蝶出現等迷幻的場面,就出現那種太過強調而變得好笑的配樂.尤其這些音效感覺都很粗糙顯白,因此他們的存在很難忽視,效果也就更佳明顯.

這類神秘求道的公路電影的一大賣點就是當地奇異的風光,西藏當然神秘,可是相對來說大眾對西藏的瞭解也不少,因此電影必須拍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才能達到那種奇情古怪的神秘影片風格來滿足觀眾的期待,這片雖然在畫面上拍攝有中上水準,可是並沒有找到獨特的切入點,頂多是跟探索頻道旅遊節目一樣,對熟悉這些旅遊風光的人來說,便沒有獨到之處,也達不到原先電影構想的神秘時光的背景設定,或許這也是這片風光雖美,但沒有說出故事,感動觀眾的原因之一吧!

其實現代人跑去相對落後的地方尋求神秘尋求真理算是常見的題材,也是不錯的題材,尤其這些像是西藏印度等等地點本身就很有吸引力,當地獨特的人文風俗跟神秘自然風光都是影片很好推銷的賣點,這類影片應該都會有一定的觀眾群.可惜種種的原因讓這片變的不是那麼吸引人.但這不代表這條路走不通,或許大家應該再接再厲,希望有更多類似題材的影片出現.

Labels: ,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2008)/**

Posted by P.

Nothing But the Truth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是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在片中Vera Farmiga扮演記者Rachel Armstrong在報導中揭發了前外交官太太CIA幹員的身份,因而被法院要求透露新聞來源,但記者卻抗命不肯透露來源而入獄的故事.

這個故事感不感人,可能跟個人對待這件事情的態度有關,因此跟電影本身的關聯不大,這部電影的拍攝四平八穩,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中段描述在監獄中的經歷還有點攏長,如果想要透過電影關心這類事件的人,其實看看前後就可以了.

唯一可以透露的劇情是在電影的結尾前,這部電影有透露出洩密的人是誰,所以如果對這個事情有興趣的人,記得跳到最後看一看.

當然,這個結尾薄弱到無力,感覺說服力非常的低,大概只有現實感不足的人才會覺得合理.

劇情癥結的幾個要點即是新聞的自由,記者的職業道德.國家法律的權限,人際間的信任跟忠誠,還有個人的選擇等等.劇中記者堅持不肯透露來源,並不時提到水門案作為例子,可惜的是,這個案子不是水門案,更沒有同等的影響力跟價值.而代表政府的一方卻不認為有充足的理由不提供消息來源,因為消息來源明顯的違法洩密,唯有堅持逮捕洩密違法的人,才能以保障國家安全.

既然兩方都做了選擇,也就會付出相對的代價,電影的好處是可以藉由影像把兩方的意見以影響快速扼要的呈現,提供觀眾自由心證,至少這部電影提供了這樣的價值.

但總體來說,這部片還是兩顆星不值得推薦.對這事件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維基百科條目Judith Miller朱迪思·米勒


連結:

真相四面體/時間密碼/timecode(2000)地震是多重敘事的老梗

2009年5月5日
Posted by P.

多重敘事的結構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如何將眾多人物,眾多事件串連起來。
Altmanshort cut是超級多人物的多重敘事故事,其中用的一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讓所有的角色都能夠經歷相同的重大事件,進而引起串連的效果。

沒想到,timecode(又名真相四面體/時間密碼)這片號稱創新的實驗影片,依然想不到更有用的更有創意的方法,所也也是利用地震,讓劇中人物有所關連。

在這部切分為四個螢幕的電影,要面對的是在人物尚未實質碰面,或在對話中互相關連前,如何讓觀眾感覺有必要關心這些人,這些人之間有關係。

地震的效果是:至少實質表明這些人物是在同一個地理空間,並且在同一時間感受。


這個老梗,這個電影用了不止一次,大概四次吧~

另一多重敘事要處理的議題是:為什麼觀眾要同時關心這些人,或是電影必須同時呈現這麼多人,而不關注於某些角色就好。

另一各重要的議題是:非要用多重敘事不可嗎?比其其他的處理,有達到更好的效果嗎?

如果只有呈現一各螢幕是污辱觀眾,那呈現四個螢幕,但又用各小小的箭號暗示觀眾的眼光才是真正低估觀眾的智商根判斷。

更蠢的是:把話塞到演員嘴裡,透過演員來解釋導演的企圖,甚至怕觀眾看不懂,還要教育觀眾。這不是更蠢的嗎?

當然,這種蠢事還不只做一次,在片尾最後,甚至再一次用字幕污辱了觀眾,利用字幕解釋這是連續時間,單機拍攝,演員即興演出。
這不但顯示導演信心不足,怕影片本身不足以說服觀眾,而想靠影片以外的其他東西來說服。

老實說,觀眾才不關心電影怎麼拍成的,重點是好不好看,演員即興與否,拍攝難度高不高關我屁事?

當然這片還是為他自己贏得了教科書的地位,就像一個IMDB使用者所言:他是嘗試一件事,告訴大家這件事可以作。

至少,我就是從電影相關的書Closely Watched Films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rt of Narrative Film Technique (2004)
中看的這本書。對於這樣的電影地位,不知道算高興還是悲哀?

最後兩顆星不推薦,要瞭解怎麼在螢幕上放四個分割畫面的可以自己實驗看看在來比較Mike Figgis的手法即可。

*

Labels: , ,

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人生沒有命運這件事

2009年5月2日
Posted by P.

年度必看佳片,不必贅言多述

看完後若有貧困生活所感 或許可在看CIDADE DE DEUS或Y tu mamá también

若對 印度歌舞片有興趣 或可在看 寶萊屋相關電影

若對 印度情調好奇,大吉嶺特快車或可解饞




*2009/2/25

Labels:

練習曲Island Etude (2007): 追夢台灣人的幸福

2009年5月1日
Posted by P.

練習曲在形式上是公路電影,而在時代精神上或許比美美國的消遙騎士Easy Rider(1969).這部電影的價值在這樣的類比下更顯出價值跟意義.

和消遙騎士當年的敢於追夢,敢於不留俗,敢於做自己的年輕人相比,當代的台灣人是幸福的.一路上,我們看到台灣大大小小男女老幼對這種有點傻勁的行為是接納的,甚至是鼓勵的.不同消遙騎士一路上受到的唾棄,異樣眼光,甚至拳打腳踢等等對待,這樣的接納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雖然戲中騎著腳踏車的主角名相的行為跟想法有時候跟遇到的人相異,比方說開場時的劇組就不同意冒雨在黑夜騎車,可是他們依然熱情的提供了手電筒,更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強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名相身上,反而有點欽佩他的堅持.

而這種對追夢態度的接納,這種不反對個人追求理想,以及有點鼓勵年輕人趁年輕做想做的事情的全民共識,在明相聽障的特質上得到強調,因為這是共識,這是默契,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交流大家就能理解.

而這種非言語的溝通,其實是台灣人溝通的特質,台灣人的關懷,往往不是透過言語,也因此名相的不方便,在這土地上沒帶來太多困擾,這表現在其他角色非言語的應對上,比方說一路上都有人熱情的招待,不論是借宿或是提供食物飲水等等.

同時這種接納也可以視為一種包容,接納這個名相在身體上特殊的人,縱使他有所不同,也接納名相的想法,縱使這個想法有所不同.

因為明相這個角色可以帶來這麼多層的意義,選擇安排這樣的角色,可以說是非常精巧聰明的安排.

在情節節奏上,因為公路電影這個形式的特質是主角在戲中漸進式的省悟或成長,也因此如果沒有刻意安排漸強的效果,容易有流水帳的感覺.這也是這片可能會有的批評.

在這方面的處理上,我們看到練習曲利用改變時序的剪輯方式,想讓劇情的節奏活潑一點.雖然非順序的安排讓觀眾有新鮮感,但對並免重複的無聊感,主要還是靠情感的累積.在這一點上,其實個片段的關聯其實沒有很強烈,這或許是導演的選擇,想要呈現多元的風貌,但因為累積的效果較弱,還是會有點無聊,看了兩三段後,就會想要趕快跳到結局的情節裡.

這片雖然正寫追夢台灣人,側寫台灣眾生相,我倒對側寫台灣風貌的部分沒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也或許是因為12個片段太多,描寫的調性偏正向及詩意跟政治正確,沒有太多的批判. 這其實也是劇本結構上的一個瑕疵,似乎我只有看到台灣對名相的支持,而沒有看到台灣對名相帶來的改變,也就是我們跟名相一起看了許許多多台灣的現狀,可是這似乎沒有為我們帶來新的體悟,也就是好像只是表面上看看,卻沒有更深入的交流.還是這是導演有意無意呈現的一種批判,一種對年輕人對自身根源及土地無動於衷的批判.就像有人對年輕人靠幾百元台幣及台灣人的好意完成環島美夢的批判,只有想到自己,只有從台灣拿取,並且拿的理所當然,卻鮮少想到付出,想到貢獻.誰說台灣年輕人不能環島貢獻所學,環島幫助沿途需要幫助的人呢?

在12個片段裡面,其中塗鴉的片段是我覺得比較明顯不合常理顯得奇怪的,明明警車這麼大台,怎麼會跑不過腳踏車呢?更何況他們還是警察來了在跑,而且也沒有跑的很認真很狼狽.或許導演想表達一些更細膩的東西,可是在電影呈現上都沒表現出來.如果這段是要好笑,可以胖警察跑不動,或是警車遇到柵欄跑部過去,可是太扁低警察又會跟整片正面形象不太合.如果是要表達警察跟塗鴉者的一種若有似乎的默契,那可以再細膩一點,表達出警察不是不行只是不願意,但又職責在身不得不做做樣子,這可以演警察故意放慢腳步,或者警察在看過塗鴉之後,表達出惜才或是欣賞.當然最簡單又保持喜感的就是讓整件事只是誤會一場,警察根本不是來抓他們的.

在這非順序的安排中,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是開場劇組的拍戲片段跟結尾母親的段落.開場的劇組拍戲現場有點像是戲中戲.裡面呈現的內容是一個失去動力的人跑去接觸大地,尋求往前走的力量.整個安排雖然抽象但比喻卻是很淺白,在開場提出有破題的效果,暗示整個戲的走向.可能的批評大概就是會覺得比喻未免過於直白,把這個電影的中心命題用講的講完了,那幹麻還要看呢?我自己看的時候是對這樣直接的說明感到突兀,覺得好像把公路電影中那個中心謎題-尋找的東西,給點破了,少了一點解迷的樂趣.但不可否認的這樣的安排讓整個戲更結構化一點.所以對這一點我的觀點是比較持平的.也就是有或沒有我認為都是差不多的選擇.

如果一定要加上這個片段,另一個可以探討的就是出現的時機.這點也是我一看完這個片段就有的想法.這樣的東西要放在哪裡比較恰當呢? 這方面無可避免的要把母親的段落一併考慮進去,或許再加上另一個高潮片段[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一併考慮.

按照電影的編排順序,母親一段在最後的效果是最煽情的,尤其對久離土地,或久久沒有深思人地之間情感的人來說,應該會有最大的情緒.

那如果把[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放在最後呢?或許懷鄉念親的催淚的效果沒有那麼原先那麼強烈,但是會加上一點省思跟即刻行動的推力嗎?

母親的片段跟[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片段似乎都不怎麼適合放在最開頭.在這樣的考慮之下,似乎電影的安排是比較可行的.

在演員方面,這部片也是充滿驚喜,許多熟悉的演員出現,一方面演技札實,同時也應該帶來不少話題性.除了職業演員,這片據說也用了一些非專業演員,比方說火車站的站長等人.用專業或非專業是導演的一種選擇,可是兩者同時使用,就要考慮調性有沒有一致的問題.比方說火車站站長的演出,明顯的就很生澀,跟吳念真等演員的流暢很不搭調.在沒有額外的說明下,因為有熟悉的職業演員出現,很容易把全片當成都是職業演員而絕得部分人員的演出不佳,破壞了整部電影.當然這種情形也可以歸結到導戲的因素,只是不知道導演處理的方式為何?是導演沒有指導好這些非專業的演出,還是沒有捕捉到這些人自然的表達呢?

最後,我想拿[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拿插話一下台灣電影.因為感覺許多電影人就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拍電影,也因此早就了許多一片導演.我到覺得可以多想想[有些事現在不做,這輩子一定會去做],多把電影看成是可長可久的事業,好好規劃事業的發展,不必急於一時,急於完成第一,結果便成唯一,可想想怎樣讓這個事業可長可久,並且安排先後次序,讓許多大夢可以逐一完成.

總之, 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誠意很足的台灣電影,值得大家看看!

相關連結:

練習曲電影部落格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分類

2009 (84) 2008 (43) 喜劇 (40) 電影 (38) 美國 (36) ** (29) 圖解電影 (28) 2007 (26) 小說改編 (25) 2006 (20) 台灣 (19) 浪漫 (17) 真實改編 (16) *** (15) 品牌置入 (14) 動作 (13) debut (12) 女導演 (11) 伍迪艾倫 (10) 電影票房 (10) CC版 (9) * (8) 2005 (8) 紀錄片 (8) 輔導金 (8) 2010 (7) 教材 (7) 好萊塢 (6) 恐怖 (6) 戰爭 (6) 電影網站 (6) 1997 (5) Bill Murray (5) Wes Anderson (5) sci-fi (5) 愛情 (5) 法國 (5) 續集 (5) 翻拍 (5) 2004 (4) Quentin Tarantino (4) Steven Soderbergh (4) Vera Farmiga (4) list (4) 入圍沒得獎 (4) 前共產 (4) 動畫 (4) 影評 (4) 數位攝影 (4) 粉紅豹 (4) 紐約 (4) 英國 (4) 華語片 (4) 運動電影 (4) 1998 (3) 2001 (3) 2003 (3) Audrey Tautou (3) George Clooney (3) Julia Roberts (3) YA片 (3) arthouse (3) 丹麥 (3) 以色列 (3) 傳記 (3) 免費線上電影 (3) 加拿大 (3) 導演 (3) 日本 (3) 洛杉磯 (3) 清單 (3) 犯罪 (3) 男導演 (3) 1959 (2) 1984 (2) 1999 (2) 2002 (2) Atom Egoyan (2) Ben Affleck (2) Clive Owen (2) Edward Norton (2) Gerard Butler (2) Gus Van Sant (2) Jennifer Aniston (2) Jessica Simpson (2) Kate Winslet (2) Kevin Smith (2) Natalie Portman (2) Robert Altman (2) Steve Martin (2) Sylvester Stallone (2) Werner Herzog (2) Zooey Deschanel (2) x-men (2) 假電影真人生 (2) 公路電影 (2) 北歐 (2) 大衛林區 (2) 時光旅行 (2) 柯恩兄弟 (2) 桂綸鎂 (2) 比利時 (2) 種族問題 (2) 羅馬尼亞 (2) 群星焦點 (2) 義大利 (2) 蔡明亮 (2) 西班牙 (2) 覇凌 (2) 陳芯宜 (2) 電影雜想 (2) 韓國 (2) 驚悚 (2) 高達 (2) 黑人導演 (2) 黑人電影 (2) **** (1) ***** (1) 1895 (1) 1896 (1) 1961 (1) 1967 (1) 1972 (1) 1974 (1) 1982 (1) 1987 (1) 1988 (1) 1989 (1) 1992 (1) 1993 (1) 1995 (1) 2000 (1) 911 (1) Adam Sandler (1) Al Pacino (1) BAFTA (1) Baltimore (1) Bong Joon-ho (1) Charlie Kaufman (1) Chuck Palahniuk (1) Ellen Page (1) Francis Ford Coppola (1) Gael García Bernal (1) Jane Campion (1) Jason Reitman (1) Jim Carrey (1) Jim Jarmusch (1) John Malkovich (1) Jude Law (1) Katherine Heigl (1) Marion Cotillard (1) Meg Ryan (1) Michael Cera (1) Michael Haneke (1) Mike Leigh (1) Minnesota (1) Mirjana Karanovic (1) Mumblecore (1) New Jersey (1) Oliver Hirschbiegel (1) Paul Giamatti (1) Penélope Cruz (1) Roman Polanski (1) Sam Mendes (1) Tom Hanks (1) Wim Wenders (1) amy adams (1) cult (1) dogma95 (1) philip glass (1) 中東 (1) 久石讓 (1) 低成本 (1) 侯孝賢 (1) 倫敦 (1) 分割畫面 (1) 剪接 (1) 南歐 (1) 台灣電影 (1) 吸血鬼 (1) 坎城影展 (1) 墨西哥 (1) (1) 奧地利 (1) 奧斯卡獎 (1) 寵物 (1) 尼可拉斯凱吉 (1) 山繆傑克森 (1) 巴西 (1) 巴黎 (1) 德國 (1) 德語 (1) 德語片 (1) 懶人包 (1) 挪威 (1) 改編 (1) 政治 (1) 新浪潮 (1) 李安 (1) 李察吉爾 (1) 杜篤之 (1) 校園 (1) 樓一安 (1) 歌舞片 (1) 法語 (1) 波士頓 (1) 演員 (1) 演員導演 (1) 漫畫改編 (1) 猶太納粹 (1) 獨立製片 (1) 瑞典 (1) 瑞士 (1) 紐西蘭 (1) 線上免費電影 (1) 縱論電影 (1) 芮妮齊薇格 (1) 荷蘭 (1) 評論 (1) 貝托魯奇 (1) 道具 (1) 配樂 (1) 金獅獎 (1) 鍾孟宏 (1) 陳宏一 (1) 陳懷恩 (1) 電影分析 (1) 電影片頭 (1) 電影特效 (1) 非專業演員 (1) 韓語片 (1) 音樂 (1) 香港 (1) 黑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