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倒數88分鐘的心理戲
2009年6月17日88分鍾/88 Minutes(2008)是心理驚悚劇,是心理醫生跟精神病人的對抗。
然而,我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是所有的重要腳色都是女性,除了主角Al Pacino以外。這讓我更關注於影片本身以外的心理劇,Al Pacino自己的內心。是怎樣的一個心理,讓他再度選擇扮演這樣的腳色呢?為什麼他總是喜歡扮演這種被眾多女性圍繞,愛慕的角色呢。
偵探片困難之處,就是必須引導觀眾一同參予解謎的過程,太多的暗示,或不足的暗示都會讓觀眾失去興趣。大多的暗示,讓觀眾太早知道或太輕易知道真相,便會很快喪失解謎的樂趣,整部片就沒有觀賞的價值了。不足的暗示,讓觀眾根本無從猜到正確的解釋,或故弄玄虛,在最後一秒跑出突發事件解釋一切,擺明玩弄觀眾,帶來的是觀眾的憤怒及對影片的反感。本片的失敗比較像是後者。整各88分鍾觀眾像是無頭蒼蠅般被影片帶著團團轉,影片根本沒有安排機會讓觀眾一虧主角心理醫生的內心世界,我們不知道它位什麼惡麼作,不知道他在崴詢什麼。很快就喪失了對主角的興趣跟認同。
對於謀殺案的兇手,影片並非沒有提出暗示,例如:一開始對每一個學生的特寫,某女生跟醫生一夜之後早上起床後的動作,甚至課堂上的討論,以及不斷提起Jon Foster的案子等等。可是它缺乏的是對劇情對展的暗示,知道兇手可能是誰並非全部,觀眾還需要知道主角心理想什麼,準備追查哪一條線,這樣才有辦法追隨劇情下去。
或許是受到了電影timecode,或是電視劇24的真實時間的啟發,非要搞個追著真實時間跑的電影,以致於這片的推展大部分是由電話推展的-正如電視劇24一般。很清楚的,電話是只有聲音而已,而觀眾是在看電影,如果只是不段看到主角在影片中透過電影說書,而非看到真正的行動,無聊是可以期待的。更嚴重的是損及了對主角的認同跟喜好。如果觀眾不喜歡主角,那主角的生死便不是觀眾所在乎的,像我看到了前30分鍾後,就滿心期待結局是jack心理醫生自己是兇手,或是主角到最後真的死了,這也是唯一會讓我高興的結局,但這卻非此劇的構想,他們是期待觀眾能夠關心醫生的生死,觀眾會希望醫生能夠反敗維勝,找出真正的兇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看到的就是一個集度自我中心的大男人,被一群女人伺俸著,不是跟他一起追兇手,就是在電話後幫他打理,不然就是幫他的失誤擦屁股。這也難怪如果劇中認何一個女性想要殺他的話,一點也都不是瘋狂兇手,而變成合情合理的故事了,當然,這樣的結果不是本戲想要創作出來的效果。
在幾個嫌疑犯中,劇情給了助教跟助教男友最多的戲份跟線索,尤其是助教在前半場不斷的被暗示為兇手,這讓實際兇手的暗示相對的少,而且在重要的線索在最後一刻才出現,這種作法是大多數經典編劇法裡面所說最不應該的作法,因為既然前面都沒有出現重要的事情,代表線面的故事除了玩弄觀眾外,對劇情沒有什麼幫助,也根本不該出現。另一方面,對有經驗的偵探電影觀眾來說,這種不成比例的忽略反而成為輕易猜出結局的線索。
助教跟男友解除嫌疑的發展也是令人失望的。我們只看到助教寫了一封email給朋友,然後人家回信說他有不在場證明,然後就沒了,這樣的編排,跟說書沒什麼兩樣,實在是薄弱的可以。
演員的演出也有幾各明顯的瑕疵,不知道是該歸咎於演員或導演編劇的安排。最明顯的是助教男友被槍殺一段跟之後醫生跟助教發現一名他們非常不熟的伴遊女郎被殺死兩段戲的感情非常的不平均。助教聽到男友死了,只淡淡的說,真不敢相信,這跟他在發現陌生人被殺後的歇斯底里完全不成比例。
當然,本戲也有幾段不錯的戲,比方說一開場伴遊女郎邊劈腿暖身邊刷牙的片段,很巧妙的暗示之後兇手的殺人手法,也加強了醫生跟凶手的關連。另外助教回到家中,刻意脫去最外層的上衣,雖然仍是穿著合理的衣服,但也細膩的表現出對醫生的愛意。也是很不錯的設計。而另一位助理同時間也趕到醫生家,發現助教也在醫生家時,兩個女性之前的勾心鬥角,也加強了本片是女人爭寵的戰爭的主軸。表相是醫生跟即將被處死的凶手兩個男性的鬥爭,但劇中女性才是真正在戰場上廝殺的棋子,這兩個男生不過是透過電話,還有曖昧不明的感情操弄著這些棋子。
如果要改進這部戲,我倒是覺得可以砍掉不必要嫌疑人,像是助教男友或是可疑校警等,進而強調上述的主軸,強調女性角色跟這兩個男主角的關係,讓每個重要關係人都跟這兩個男生有所關聯,這樣一來,也可以順便強調劇裡曾提到的概念:自由意志不過是法律名詞。任何人都可以被任何人影響,學生可以被大學教授教育,自然同一個學生也可以被連續殺人犯指導。
最後的評分是兩顆星不推薦。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