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不認罪的之為愛朗讀The reader(2008)
2009年4月5日如果以女主角Hanna不認罪的罪過來當主軸來看the reader(讀愛),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影片
納粹的惡行在電影中的描述已經近乎政治正確般的無趣,也因此慘無人道的虐殺其實也不過是比較高明的萬用公式罷了(雖然這個公式的名字比較好聽-叫做人道關懷) 而去掉這層人道關懷還有邪惡納粹的背景,以及為愛朗讀這個浪漫橋段, 這片剩下的男女情愛便貧乏的可憐.要說是戀母情節或是姐弟戀還是誘姦幼童都可以,但基本上情愛的層次並沒有高明到哪裡去,只不過是舊情難忘或是創傷後症候群罷了
可是如果發揮想像力,把本片的主軸移到男主角Michael以及像男主角一般會讀書的一大群的知識分子或是社會中間分子身上,那故事就有可觀之處了.
想像整片故意把重點偏到女主角身上是故意讓電影作者的指控在隱晦一點,避免太大聲嚷嚷讓對方見笑轉生氣,那這是怎樣的審判跟指控呢
以這樣的角度去看,真正不認罪的人,恐怕是當年沒有被受審的德國人,以及現在還安穩坐在自己位置上,認為當年自己沒有犯錯的的德國人,而男主角只是這群人的代表罷了.
法學教授跟學生的討論或多或少提及這個觀點,但同樣的混雜在正反意見中讓觀眾判斷.
記得有段課堂討論是這樣的,學生不平的指出,雖然納粹承擔了大部分的惡行,但是當年默默不出聲,不反抗的人,不也是共犯嗎,更甚者,在戰後的審判,因為沒辦法審判每個人,只好抓幾個人當代表,讓這些倒楣鬼承擔所有的惡行,替在旁聽席上同樣有罪的民眾贖罪,好讓他們可以安心睡覺,認為德國已經反省,已經為罪行付出代價.
那這些倒楣鬼是誰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不會寫字,不會讀書,知識有限,不懂得如何爭取保障自己的權利,於是便成了同一票人的代罪羔羊
不是沒有人看到這種情形,法學院的學生,教授等等各有自身的理由不插手這個官司,而最直接能夠救女主角的男主角呢?他有挺身相就嗎?他有最充足的資源,法學素養,內幕消息等等.他也不是沒有良知,也有掙扎.但最後選擇了退縮.為什麼呢?大概是怕自己的罪行被發現ㄅ,或許這個不是跟女主角相同的罪行,但同樣的,他是女主角的共犯,共同犯了一個他不敢講出口的罪,因此,他不敢出面救女主角.
於是日日夜夜為這所困擾,婚姻不美滿,家庭不幸福,只能透過錄錄音帶幫自己解除良心的譴責,直到最後女主角死後,才免強帶這女兒,承認這個影響他重大的女人
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控訴就是很有力道的,而識字跟讀書這件事也才有更深入意義.這個控訴是德國人,尤其是那些會讀書的人,在當年沒有挺身而出,在戰後也沒有承認自己的歷史共罪,只靠著審判不會讀書的少數無知民眾,讓他們來承擔自己的過錯,來洗刷共業,甚至再戰後的數十年間,也沒有反省自己的過錯,而只是不斷的檢討納粹檢討那些被點名出來承擔過錯的人.
不過或許作者還是充滿關懷的,最後還是讓男主角在女主角死後來個反省贖罪之旅,也似乎在暗示觀眾,也許該在這個多年以後的以後,重新反省自己.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