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挑電影好? 看影展得獎還是看影評
2009年9月15日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電影海報或是DVD外殼上洋洋灑灑一字排開,一堆影評人拍手叫好,似乎不看就對不起自己,更何況下面還列的一堆影展紀錄,好像不看就算不上懂得電影品味,沒想到看了以後,依然後悔不已.從看電影以來,這種經驗不斷,最後才慢慢悟出一番道理,並不是他們錯,其實是自己沒看懂影評跟得獎的巧妙.
一個電影出來, 在Rotten tomato,MRQE,Metacritic,上可以有數十篇評論.對影評人來說,怎樣可以讓你的評論被擺上電影海報,讓自己的大名跟著電影宣傳到處跑呢? 當然是Two thumbs up! 相同的,對電影宣傳來講,似乎永遠不愁找不到two thumbs up,反正江山代有新人出.評論從最好到最壞一字排開,任電影公司隨便挑選.
那觀眾怎麼看宣傳上面的評論呢? 如果最好的都講的很含蓄了,代表最好也只有這樣,再來就是看看影評的出處,通常如果是全面叫好的電影,從一線知名的國際媒體到不知名的媒體都叫好,通常因為版面的關係,只會擺上幾個大媒體的評論.反過來說,如果一個電影只能找到名不見傳的媒體來拍手,通常代表其他主流的大媒體的態度是非常保留的.
評論文字也比星等更有觀察的價值,如果一部影片的評論只能是thumbs up,或是其他空泛的讚美,通常代表,這部片沒什麼好說的,既然也還不到太爛損及影評信用的程度,但也講不出有什麼好的,不如就講些萬用讚美詞,畢竟每週都有新片上映,也不用太講究.
如果一個影片宣傳出現可疑的讚美,比方說評論看起來介於讚美跟倒采之間但卻還被放上海報當宣傳的,那這部片通常是非常可疑的.想想一部影片有多少篇評論,每個評論有多少篇句子,更何況通常評論為了顯示中肯,都會褒貶並陳,片商挑褒獎的地方來宣傳也不是難事,一個評論整體給負評,但片商挑出其中一兩句平衡報導用的讚美之詞當宣傳更是常見,所以如果一個影片落到挑不出一句還看得過去的評論,那不是非常非常的可疑嗎?
影展也是同樣的道理,通常主流的影片,一般觀眾會喜歡的影片,票房就是口碑了,不太需要什麼有品味的人來出面掛保證,頂多參加奧斯卡等來井上添花一下.
反過來說,什麼樣的電影需要有力人士來大力推一下呢? 那就是不那麼一般可口的電影了,所以基本上看海報擺出一堆影展的紀錄,通常這個影片的定位大多是藝術片之流的,那種價值不是一般庸俗的票房跟大眾口味可以決定的影片.因為,就是這類口味缺乏聲音,所以才需要影展幫忙出氣!
ˋ
同樣的,影展界也有比大小的習慣,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大影展,也是這一類影片大家爭取的對象,所以看到影片海報上列的洋洋灑灑的參展紀錄,可別忘記看看是哪些影展.因為和影評一樣,影展也是到處都有,全世界上上下下,只要有本事,要參加多少個影展,絕對不是問題.就像抽獎一樣,參加多了,總會有矇中的時候,何況各種影展的口味個不相同,別的影展的垃圾,拿到另個影展說不定就是黃金,而且影展獎項眾多,導演不得獎,那看看演員有沒有機會,不然也還有很多鼓勵的獎項,給特定族群的保障名額等等.
所以看到影展紀錄,可一定要細看,因為基本上參加影展就已經不是個好兆頭了,以我的經驗來看,獎項來說,綜合獎項的可信度大於個別類別,像是導演獎,影片獎,劇本獎,就比個別表演或是技術獎項更能反應可能的觀影感受.而保障名額的獎項通常都比較可疑,因為代表沒辦法憑真槍實彈真本事,在主要獎項獲獎,頂多代表相對其他有資格的來說較好.比方說只得到新人獎的,頂多代表跟其他當年度新人比比較好,可是可能水準跟其他影片差了一大截.
以影展來看,大影展比小影展,綜合影展比特立獨行的影展更能反映一般口味,也就是說,如果今天這個影展得了火星少年恐怖片大獎,可能反應的喜歡恐怖片的人的喜好還有住在火星青少年想要張揚的口味,可能不見得合一般胃口.當然,如果影展片看多了,自然會對影展的喜好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更能知道該影展的口味跟自己對不對味.
在細一點看,影展紀錄有兩種,一種是寫出得獎的獎項,一種叫做official selection,白話講就是入圍,更講白一點就是入圍沒得獎.這種是我覺得最需要小心的,因為參加了一堆影展,竟然挑出不幾個得獎的,還得勉強提出入圍的紀錄充數魚目混珠,對我來說,看起來就是欲蓋彌彰,通常這種影片比都沒寫參展的還有問題,因為什麼得獎都沒寫的影片有可能是不削參展,或不需要參展,而這種需要參展卻有拿不到什麼獎的,以我的經驗,十之八九都有很明顯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