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頭號公敵? Public Enemies / 頭號公敵 (2009) 的政治寓言 /**

2009年12月30日
Posted by P.

頭號公敵這部片開宗明義以字卡說明時空背景,電影的開場是1933幾個大字標明年代,字幕上強調這是經濟蕭條的年代(Great Depression),也是搶劫的黃金年代,以古喻今的用意非常明顯. 看這部影片也許要從這個角度切入,才有更多收穫,畢竟所有談過去的事,其實都在講現在發生的事情.





這個後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的年代,頭號公敵這部片想要闡明什麼,想要提供什麼樣的見解讓觀眾產生共鳴呢?

與其說,這部片是在拍無法無天的搶匪John Dillinger,其實更多時候他是在描述一個看似規範下,但更肆無忌憚的政府或集團組織. 主角不是搶匪,而是逐漸崛起的組織集團逐漸掌握人們的日常生活.比方說裡面最明顯的主角FBI

FBI是聯邦的組織,聯邦機構的崛起,象徵美國漸漸走向大政府主義,中央政府逐漸掌握,而傳統的個人主義風格漸漸勢微,這種惋惜過去個人英雄不再的氣氛,也為這片增添一些西部色彩,的確, 當FBI幹員Purvis表明光是靠他們不足以抓到頭號公敵的時候,他們找來的傭兵,正是來自西部德州牛仔性格的警探.

這種反大政府主義其實反映在很多片段.

其一,FBI胡佛局長被質詢一段,一方面揭露政府可能養沒能力的壟員,像不曾親手抓過人犯的胡佛局長,也有可能被貪污,就像質詢的議員一樣,而兩者同樣都是花費平民老百姓的稅金.Mr.McKellar詢問胡佛局長的一句"you're setting yourself as a czar?",將獨攬大權的政府比喻成俄國沙皇,更是在這個後金融風暴年代,許多媒體對政府攬權的批評:政府設立汽車業沙皇,政府設立金融業沙皇等等.



*聽證會上兩人為利益跟權利分配交互對峙,然而這些利益權利等都來自一般民眾


其二,簽賭站的頭子跟搶匪John Dillinger解釋搶劫不再受歡迎了,因為他們的組織犯罪不用賣命一天就能賺取跟搶銀行同樣多的金錢,更何況跟官員有了默契,根本不怕沒錢賺,只要等著錢滾滾而來就好. 這是把有計畫有組織的剝削跟隨性衝動的強劫做一對比,或許搶劫比較具有震撼性,然而有計畫有組織剝削,不論是灰色邊緣的簽賭站,或是金融集團有組織的把風險轉移到無知的大眾,或許實際上的收益更大,從大眾取得的更多.


如何才能讓大眾願意把自己的自由跟權利交出來,讓政府擴張權利,讓中央政府干涉地方事務,讓政府監聽管制人民呢? 利用人心的恐懼是最好的方法,Public Enemies就是這樣的產物,就像片中胡佛局長所言,讓我們在媒體上跟他們較勁吧,而片子裡面更是透過裡面的角色說出:某一個層面來說,是Public Enemies造就了FBI,或者說是,為了FBI在打擊犯罪領域的地位,還有可觀的經費,FBI打造了Public Enemies的神話.

根據這個脈落,我們可以聞到一絲自911,伊拉克戰爭以來,對政府以反恐為名,進行各種違反人權及限制自由的措施的批評,放到金融海嘯的脈落裡面,同樣的,這是對政府以拯救經濟為名,破壞體制跟公平性,大肆利用公眾的資源去達成政府想達成的目的.




有了上述的思想,Michael Mann導演的這片電影會在影像聲音上用怎樣的手段來表達呢?

在電影的場面調度上, 強調的是時代劇寫實的風格. 這點在槍戰的場面特別明顯.沒有動作片強調感官享受的爆炸跟火焰,而是比較寫實的子彈穿梭,跟紮實的彈孔.這樣的氣氛不但回歸槍戰的寫實風格,飛車,自動步槍,獵槍等元素,也引發對於古典動作片Bonnie and Clyde的懷古幽情,就像Empire影評所言,這不是關於30年代的電影,這是30年代的電影.



在顏色的選擇上,顏色選的很單純,幾乎一貫的泛灰色調,製造歷史感. 因為影像數位化,還有廣泛使用電腦後製的關係,現在的場面調度幾乎從電影第一個畫面出現公司商標就開始,像這個Universal標誌就明顯的已經調成和電影同一色調.




整部電影唯一的亮點,就只剩女主角Billie Frechette 的一身紅了.兩個人出見面的片段, 這種萬黑之中一點紅被強調的很誇張,其他的人,還有男主角John Dillinger,幾乎全部都是深色黑色系列,而女主角唯一簡單的服裝單一的紅色.在許多電影裡面,情侶服裝的搭配,在這片中被安排的很低調,只在男主角胸口口袋放了紅色的手帕.




*有沒有這麼剛好,全部餐廳的人都穿的這麼整齊劃一,除了女主角Billie Frechette 以外

這場男女主角的會面,拍的很簡單流利,另一個可以觀察的是180度規則的運用,雖然男女生到這段的尾聲才真正交談,但之前已經在銀幕前眉來眼去很久了,但兩個人的互動一值保持著女生在左,男生在右的安排. 就算在男主角上前攀談的這一把畫面中,女主角Billie Frechette 已經在畫面上的極右了,仍然把男主角安排在其右邊.當然,在這之前,很短暫的男生先出先在左邊,然後再我們的眼前移往右邊,讓畫面不至於太單調,卻又不會造成觀眾的對女左男右的演員相對位置感到混淆.






*左方佔據大半螢幕的是男主角John Dillinger的身影,這短暫的背影是少數幾秒男左女右的片段,讓畫面不會太死板




*在男主角John Dillinger由畫面左邊走向右邊後,很快又變回男右女左的安排




*男女主角終於在同一畫面完整出現,背後的人幾乎全部穿深色



*兩人首次在餐廳碰面共舞後離開,這時候我們才看到他們兩個人是一對的證據,男生John Dillinger胸口口袋的紅色手帕




*男女生換了一個地方碰面,不變的是,路人甲乙丙丁還是通通黑白打扮.



*女主角Billie Frechette似乎只有紅色的衣服,這次就算不穿紅色的衣服,也要穿紅色的外套

國家機器的呈現,繼承以往對國家機器在視覺上的描述,我們看到整排的整齊劃一的辦公桌椅,媲美警察國家的整列古典而巨大的監聽器材,還有可以跟電影竊聽風雲相比,那種巨細靡遺的監聽內容,哪一頁滿是親愛的等恩恩愛愛的私密對談,簡單扼要的說明監聽的縝密無孔不入的對隱私的迫害.



*整齊劃一的辦公室,注意到左側負責檔案管理的都是女性,只在最後安排一位男性




*滿屋子的監聽

在槍戰中,一個重複出現同時具有代表性元素,就是歹徒跟FBI射擊姿勢的不同,這也代表了兩種不同身分地位跟思維的人,達到目的手段的不同.這個對比也是從一開場就呈現的,歹徒是匆忙慌張隨意的亂槍打鳥掃射,但通常卻也是明目張膽,不放冷槍的正面衝突,而FBI的姿態則是冷冽的多,訓練有素的身手,不慌不忙的瞄準,冷靜的好像在靶場裡打靶般扣下版機.更多時後我們看到精心規劃的企圖,不忙著追逐逃跑的歹徒,而是跑到適當的致高點,或是躲在在他們背後,出奇不意的來個致命一擊.配樂在這裡也發揮了氣氛營造的功能,這段的配樂不是緊張刺激的聲音,而是活潑輕快休閒的鄉村風格,適當表達FBI幹員以逸代勞不慌不忙的心態.




*壞人邊跑邊開槍







*FBI幹員Purvis不慌不忙的獵殺歹徒


中間還有一段FBI幹員放縱手下刑求人犯,讓對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段精巧之處在於手下是來自外地的傭兵.套進美國非法刑求的脈落,這段似乎諷刺著打著打擊犯罪的旗幟,放任手下以各種見不得人的手段進行.



兩顆星,沒娛樂性,片長140分鐘稍長,但構思細膩,喜歡時代劇的隨便看看也好.


連結:

0 comments: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分類

2009 (84) 2008 (43) 喜劇 (40) 電影 (38) 美國 (36) ** (29) 圖解電影 (28) 2007 (26) 小說改編 (25) 2006 (20) 台灣 (19) 浪漫 (17) 真實改編 (16) *** (15) 品牌置入 (14) 動作 (13) debut (12) 女導演 (11) 伍迪艾倫 (10) 電影票房 (10) CC版 (9) * (8) 2005 (8) 紀錄片 (8) 輔導金 (8) 2010 (7) 教材 (7) 好萊塢 (6) 恐怖 (6) 戰爭 (6) 電影網站 (6) 1997 (5) Bill Murray (5) Wes Anderson (5) sci-fi (5) 愛情 (5) 法國 (5) 續集 (5) 翻拍 (5) 2004 (4) Quentin Tarantino (4) Steven Soderbergh (4) Vera Farmiga (4) list (4) 入圍沒得獎 (4) 前共產 (4) 動畫 (4) 影評 (4) 數位攝影 (4) 粉紅豹 (4) 紐約 (4) 英國 (4) 華語片 (4) 運動電影 (4) 1998 (3) 2001 (3) 2003 (3) Audrey Tautou (3) George Clooney (3) Julia Roberts (3) YA片 (3) arthouse (3) 丹麥 (3) 以色列 (3) 傳記 (3) 免費線上電影 (3) 加拿大 (3) 導演 (3) 日本 (3) 洛杉磯 (3) 清單 (3) 犯罪 (3) 男導演 (3) 1959 (2) 1984 (2) 1999 (2) 2002 (2) Atom Egoyan (2) Ben Affleck (2) Clive Owen (2) Edward Norton (2) Gerard Butler (2) Gus Van Sant (2) Jennifer Aniston (2) Jessica Simpson (2) Kate Winslet (2) Kevin Smith (2) Natalie Portman (2) Robert Altman (2) Steve Martin (2) Sylvester Stallone (2) Werner Herzog (2) Zooey Deschanel (2) x-men (2) 假電影真人生 (2) 公路電影 (2) 北歐 (2) 大衛林區 (2) 時光旅行 (2) 柯恩兄弟 (2) 桂綸鎂 (2) 比利時 (2) 種族問題 (2) 羅馬尼亞 (2) 群星焦點 (2) 義大利 (2) 蔡明亮 (2) 西班牙 (2) 覇凌 (2) 陳芯宜 (2) 電影雜想 (2) 韓國 (2) 驚悚 (2) 高達 (2) 黑人導演 (2) 黑人電影 (2) **** (1) ***** (1) 1895 (1) 1896 (1) 1961 (1) 1967 (1) 1972 (1) 1974 (1) 1982 (1) 1987 (1) 1988 (1) 1989 (1) 1992 (1) 1993 (1) 1995 (1) 2000 (1) 911 (1) Adam Sandler (1) Al Pacino (1) BAFTA (1) Baltimore (1) Bong Joon-ho (1) Charlie Kaufman (1) Chuck Palahniuk (1) Ellen Page (1) Francis Ford Coppola (1) Gael García Bernal (1) Jane Campion (1) Jason Reitman (1) Jim Carrey (1) Jim Jarmusch (1) John Malkovich (1) Jude Law (1) Katherine Heigl (1) Marion Cotillard (1) Meg Ryan (1) Michael Cera (1) Michael Haneke (1) Mike Leigh (1) Minnesota (1) Mirjana Karanovic (1) Mumblecore (1) New Jersey (1) Oliver Hirschbiegel (1) Paul Giamatti (1) Penélope Cruz (1) Roman Polanski (1) Sam Mendes (1) Tom Hanks (1) Wim Wenders (1) amy adams (1) cult (1) dogma95 (1) philip glass (1) 中東 (1) 久石讓 (1) 低成本 (1) 侯孝賢 (1) 倫敦 (1) 分割畫面 (1) 剪接 (1) 南歐 (1) 台灣電影 (1) 吸血鬼 (1) 坎城影展 (1) 墨西哥 (1) (1) 奧地利 (1) 奧斯卡獎 (1) 寵物 (1) 尼可拉斯凱吉 (1) 山繆傑克森 (1) 巴西 (1) 巴黎 (1) 德國 (1) 德語 (1) 德語片 (1) 懶人包 (1) 挪威 (1) 改編 (1) 政治 (1) 新浪潮 (1) 李安 (1) 李察吉爾 (1) 杜篤之 (1) 校園 (1) 樓一安 (1) 歌舞片 (1) 法語 (1) 波士頓 (1) 演員 (1) 演員導演 (1) 漫畫改編 (1) 猶太納粹 (1) 獨立製片 (1) 瑞典 (1) 瑞士 (1) 紐西蘭 (1) 線上免費電影 (1) 縱論電影 (1) 芮妮齊薇格 (1) 荷蘭 (1) 評論 (1) 貝托魯奇 (1) 道具 (1) 配樂 (1) 金獅獎 (1) 鍾孟宏 (1) 陳宏一 (1) 陳懷恩 (1) 電影分析 (1) 電影片頭 (1) 電影特效 (1) 非專業演員 (1) 韓語片 (1) 音樂 (1) 香港 (1) 黑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