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那麼好看的--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2009)
2009年5月27日首先要先讚嘆一下電影編劇的水準,基本上現在的電影已經把電影這各媒體玩到如火純青,可以拿來改編詮釋來自各式各樣的其他媒體.拿文字書籍來說, 小說改編成電影當然沒什麼,短篇小說更是改編電影的最愛,幾乎是拿獎的入場券,可是現在電影更進化到改編非小說類的書籍,比方說這本實用書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也可以應市場需求改變成電影,當然更利害的是連地球是平的更不用提似乎有本經濟學的非小說freakeconomic也正準備改編成電影.
因此這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收錯愛情風)可以從兩個角度談起,一個是以改編工夫來論高下,另外就是和同類的浪漫喜劇相比. 拿非小說改編電影的比較少,沒有多少可以參考.這部片論理的手法其實和書籍類似用的方法就是舉例歸納,說一個接一個的故事來闡述道理,讓讀者在讀過這麼多故事後,可以歸納出一各共通的到底. 這個改編電影繼承了相似的論述方式,都是用舉例法說明. 在電影怎麼舉例呢? 他選擇運用眾多的腳色的故事來應證這個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的道理.
那這樣的手法是成功的嗎? 我並不這麼覺得. 人物多的有點繁雜,總共有大概七段還是八段的感情關係要處理,等於120分鍾的電影,每一對平均只有分到15分鍾左右的時間,更何況主要的時間還集中在幾各重要的角色上, 再有限的時間內,如果人物設計的沒有辨識度很高,或是讓人從進場一下子就認同,當然就搞不清楚誰是誰,對裡面的腳色也很難留下印象.難以達到歸納的效果.
當然這樣的標準是嚴苛的,因為多角色本來就很難處理,要讓不同的故事產生共通的主題更是困難, 能夠處理好的幾乎都成為電影經典了. 只能說這片選擇了一個不是那麼簡單的方式,或許選用單一主角也能詮釋相同的主題,雖然無法涵蓋原作關於打電話,約會等等細節,不過這種種細節也不就是更多的例子罷了,如果精簡的例子能夠解釋相同的道理,其實傳統的一對主角也許是個比較妥當保守的安排.
和同樣是浪漫喜劇的電影相比呢?
從片尾訪紀錄片風格訪問片中主角的做法來看,這部片是企圖心很大的電影,企圖模仿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的片頭片尾.這個模仿當然不只是想模仿他的紀錄片風格,而是想達到像哈利遇到莎莉般在浪漫喜劇這個電影類型的地位.
照某些人來看,哈利遇到莎莉,可是在浪漫喜劇類型中,值得大書特書的電影,這當然不只是莎莉在裡面鬼叫鬼叫而已,而是這一片重新定義了浪漫喜劇,並且突破傳 統浪漫喜劇的模式,建立新的典型. 用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來說,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這片其實也想挑戰看看這部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在浪漫喜劇類型中是 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 ? 是特例還是只是老套?
先看看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這個原作, 那這本書在說什麼呢? 電影跟原作在表面上的意義的詮釋應該是沒有差異的. 目的在說服大家相信很多習以為常的現象並非可以靠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可以努力克服,因為這些現象只是反映出男生其實沒那麼喜歡女生,女生付出在多都沒有用. 可是我覺得在深入的詮釋上,電影跟書本便有所出入.
這本書的顛覆, 在於顛覆當代個人主義女性主義發展以來,強調女性在戀愛主動出擊,不以結婚或家庭當做戀愛最終目的等等的進步思想.當這些進步思想已經變成常態以後,顛覆這個常態的想法才有議論的空間.如果大家原來就一致同意本來就該女生等著男生主動,戀愛就是為了結婚,那這樣倡導不以結婚為前提就不戀愛,男生不主動就不回應,也就沒有什麼值得討論的了. 當然這本書的顛覆有多顛覆也是值得懷疑的,畢竟這本書的大前提是公主女王式的自我良好想法, 也就是我很棒,我很美,我有很多選擇, 我不用去愛我愛的人, 只要挑愛我的人愛, 不是我不好,是遇到的男人太壞,只要我能夠甩掉濫桃花,就能有時間讓白馬王子愛上我!
這片有掌握到原作的精神嗎? 我覺得這是有點可議的.照電影的傳宣來看,主打的是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也就是愛情有沒有特例.這似乎是和原作精神有點差異. 雖然原作是用條列法一一列出許多規則,來說明合乎哪些規則就代表男生不怎麼喜歡這個女生.但是他主要的精神不在於戀愛有規則,甚至不在戀愛有沒有規則.
那這部片抓了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當重心是對的選擇嗎? 我認為不是, 在愛情裡面沒有規則,早就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在各種戀愛的故事裡面,這都是標準的公式,套句我最喜歡講的, 浪漫喜劇的基本規則就是真愛無敵: 因為愛,一切都能克服!
選擇了這樣的主題,其實就擺明了這部片就是the rule,標準的浪漫喜劇公式. 可是這樣又偏偏跟原作的精神剛好衝突,於是兩者硬要擺在一起,就變成了兩個主題都做不好的平庸之作.
如果要做標準的浪漫喜劇,只要弄好gigi跟pub老闆Alex就好了,頂多在搭配浪漫喜劇必備的好友角色,看是要gay還是閨中密友都行,或是來個兩對四人換換愛的老套也行. 這樣重點就可以放在gigi的rule是都不等男生主動(這點還有保留原作的概念),pub老闆Alex都不放真感情,然後兩人在戲中成長,放下心理障礙,用愛克服一切,各自打破自己的規則,達到真愛無敵,真愛沒有規則的傳統核心價值.
可是我在這片看到的是:沒有多加描述Gigi先前的規則, 著重Gigi聽了pub老闆Alex的話便開始套用新規則,最後兩人都打破自己的規則.可是因為Gigi是聽了這個還不算熟的路人甲pub老闆就相信規則,使得這個劇情不太有說服力,畢竟誰會去隨便就深信路人甲的話,馬上就拋棄貫有的行為模式,也因此拋棄才剛採用的新規則並沒有太多的劇情衝力, 因為是正常不過的現象,唯一的劇情張力便落在男生Alex拋棄規則上面了.女生則是本來就不怎麼相信規則的押!
這部片剛開始的架構(當然是從劇情劇本推敲來的,電影沒表現的那麼好),每一對關係裡面,女生的角色其實時合乎原作對當代女性的假設,都是勇敢追求自己愛情的人, 比方說透過交友網站積極尋找機會,不顧對方已婚的身份為愛付出, 或是就算不結婚只戀愛也沒關係.可是劇情的發展並沒有像原作假設的那樣,因為離開不愛自己的人(根據書本的標準),而遇上自己的真命天子:貝絲沒有離開不愛他的男友尼爾,珍妮跟不愛他的先生分開,卻也沒遇上白馬王子,安娜離開了不愛的婚外情對象, 理論上應該要接受一直愛他的寇納,結果安娜竟然拒絕他! 只能說,不是編劇擺錯了重點,只記得呈現聞道前的慘狀,忘記描述聞道領悟後的極樂仙境,就是編劇根本不怎麼信服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真理.
如果要照原著精神改編, 那其實非常顛覆浪漫喜劇的套路,因為基本上浪漫喜劇都是在描寫勇敢追求愛情的故事,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卻有點那種不必追求真愛,等著真愛來追求的味道.至於這種等愛的電影怎麼拍,就是種挑戰了.
可以簡單的套用真愛就在你身邊的套路,也就是女生本來忙於注意追求自己所愛的人,後來受了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的精神教誨,才發現默默培在一旁的男生才是愛自己的人. 問題是,這樣聽起來就不像浪漫喜劇了,像什麼? 有沒有一點青少年成長電影的感覺,也就是以男性青少年為主的成長喜劇,那種漂亮女生本來都不怎麼喜歡默默付出的男主角, 後來經過一番努力, 終於報得美人歸,比方說近期的superbad, 或是Zack and Miri Make a Porno. 可是這樣的電影可以得到女性觀眾群的移情嗎? 我很懷疑.
另一各我想到的類似套路,就是那種two lovers的現實主義劇情片, 一個是自己愛的人,一個是愛自己的人,既然自己愛的人不可求,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愛自己的人吧! 可是,這是不是聽起來比較像大人看的劇情片,不像浪漫喜劇阿?
總之, 挑戰傳統的類型,其實要問的是觀眾準備好了沒? 這也是我覺得浪漫喜劇看起來容易,其實難拍的原因,因為要掌握時代精神很難,一部好的浪漫喜劇,幾乎可以總結那個年代的戀愛觀. 女性不主動的等愛,讓男生追女生是當代的戀愛精神嗎? 我很懷疑.
影評+意見:
P.
ismyway(這篇有人物關係圖)
達G
illyqueen
bambi519
葉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