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曲Island Etude (2007): 追夢台灣人的幸福
2009年5月1日練習曲在形式上是公路電影,而在時代精神上或許比美美國的消遙騎士Easy Rider(1969).這部電影的價值在這樣的類比下更顯出價值跟意義.
和消遙騎士當年的敢於追夢,敢於不留俗,敢於做自己的年輕人相比,當代的台灣人是幸福的.一路上,我們看到台灣大大小小男女老幼對這種有點傻勁的行為是接納的,甚至是鼓勵的.不同消遙騎士一路上受到的唾棄,異樣眼光,甚至拳打腳踢等等對待,這樣的接納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嗎?
雖然戲中騎著腳踏車的主角名相的行為跟想法有時候跟遇到的人相異,比方說開場時的劇組就不同意冒雨在黑夜騎車,可是他們依然熱情的提供了手電筒,更重要的是他們並沒有強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名相身上,反而有點欽佩他的堅持.
而這種對追夢態度的接納,這種不反對個人追求理想,以及有點鼓勵年輕人趁年輕做想做的事情的全民共識,在明相聽障的特質上得到強調,因為這是共識,這是默契,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交流大家就能理解.
而這種非言語的溝通,其實是台灣人溝通的特質,台灣人的關懷,往往不是透過言語,也因此名相的不方便,在這土地上沒帶來太多困擾,這表現在其他角色非言語的應對上,比方說一路上都有人熱情的招待,不論是借宿或是提供食物飲水等等.
同時這種接納也可以視為一種包容,接納這個名相在身體上特殊的人,縱使他有所不同,也接納名相的想法,縱使這個想法有所不同.
因為明相這個角色可以帶來這麼多層的意義,選擇安排這樣的角色,可以說是非常精巧聰明的安排.
在情節節奏上,因為公路電影這個形式的特質是主角在戲中漸進式的省悟或成長,也因此如果沒有刻意安排漸強的效果,容易有流水帳的感覺.這也是這片可能會有的批評.
在這方面的處理上,我們看到練習曲利用改變時序的剪輯方式,想讓劇情的節奏活潑一點.雖然非順序的安排讓觀眾有新鮮感,但對並免重複的無聊感,主要還是靠情感的累積.在這一點上,其實個片段的關聯其實沒有很強烈,這或許是導演的選擇,想要呈現多元的風貌,但因為累積的效果較弱,還是會有點無聊,看了兩三段後,就會想要趕快跳到結局的情節裡.
這片雖然正寫追夢台灣人,側寫台灣眾生相,我倒對側寫台灣風貌的部分沒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也或許是因為12個片段太多,描寫的調性偏正向及詩意跟政治正確,沒有太多的批判. 這其實也是劇本結構上的一個瑕疵,似乎我只有看到台灣對名相的支持,而沒有看到台灣對名相帶來的改變,也就是我們跟名相一起看了許許多多台灣的現狀,可是這似乎沒有為我們帶來新的體悟,也就是好像只是表面上看看,卻沒有更深入的交流.還是這是導演有意無意呈現的一種批判,一種對年輕人對自身根源及土地無動於衷的批判.就像有人對年輕人靠幾百元台幣及台灣人的好意完成環島美夢的批判,只有想到自己,只有從台灣拿取,並且拿的理所當然,卻鮮少想到付出,想到貢獻.誰說台灣年輕人不能環島貢獻所學,環島幫助沿途需要幫助的人呢?
在12個片段裡面,其中塗鴉的片段是我覺得比較明顯不合常理顯得奇怪的,明明警車這麼大台,怎麼會跑不過腳踏車呢?更何況他們還是警察來了在跑,而且也沒有跑的很認真很狼狽.或許導演想表達一些更細膩的東西,可是在電影呈現上都沒表現出來.如果這段是要好笑,可以胖警察跑不動,或是警車遇到柵欄跑部過去,可是太扁低警察又會跟整片正面形象不太合.如果是要表達警察跟塗鴉者的一種若有似乎的默契,那可以再細膩一點,表達出警察不是不行只是不願意,但又職責在身不得不做做樣子,這可以演警察故意放慢腳步,或者警察在看過塗鴉之後,表達出惜才或是欣賞.當然最簡單又保持喜感的就是讓整件事只是誤會一場,警察根本不是來抓他們的.
在這非順序的安排中,可以拿出來討論的是開場劇組的拍戲片段跟結尾母親的段落.開場的劇組拍戲現場有點像是戲中戲.裡面呈現的內容是一個失去動力的人跑去接觸大地,尋求往前走的力量.整個安排雖然抽象但比喻卻是很淺白,在開場提出有破題的效果,暗示整個戲的走向.可能的批評大概就是會覺得比喻未免過於直白,把這個電影的中心命題用講的講完了,那幹麻還要看呢?我自己看的時候是對這樣直接的說明感到突兀,覺得好像把公路電影中那個中心謎題-尋找的東西,給點破了,少了一點解迷的樂趣.但不可否認的這樣的安排讓整個戲更結構化一點.所以對這一點我的觀點是比較持平的.也就是有或沒有我認為都是差不多的選擇.
如果一定要加上這個片段,另一個可以探討的就是出現的時機.這點也是我一看完這個片段就有的想法.這樣的東西要放在哪裡比較恰當呢? 這方面無可避免的要把母親的段落一併考慮進去,或許再加上另一個高潮片段[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一併考慮.
按照電影的編排順序,母親一段在最後的效果是最煽情的,尤其對久離土地,或久久沒有深思人地之間情感的人來說,應該會有最大的情緒.
那如果把[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放在最後呢?或許懷鄉念親的催淚的效果沒有那麼原先那麼強烈,但是會加上一點省思跟即刻行動的推力嗎?
母親的片段跟[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片段似乎都不怎麼適合放在最開頭.在這樣的考慮之下,似乎電影的安排是比較可行的.
在演員方面,這部片也是充滿驚喜,許多熟悉的演員出現,一方面演技札實,同時也應該帶來不少話題性.除了職業演員,這片據說也用了一些非專業演員,比方說火車站的站長等人.用專業或非專業是導演的一種選擇,可是兩者同時使用,就要考慮調性有沒有一致的問題.比方說火車站站長的演出,明顯的就很生澀,跟吳念真等演員的流暢很不搭調.在沒有額外的說明下,因為有熟悉的職業演員出現,很容易把全片當成都是職業演員而絕得部分人員的演出不佳,破壞了整部電影.當然這種情形也可以歸結到導戲的因素,只是不知道導演處理的方式為何?是導演沒有指導好這些非專業的演出,還是沒有捕捉到這些人自然的表達呢?
最後,我想拿[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拿插話一下台灣電影.因為感覺許多電影人就是受到這樣的精神拍電影,也因此早就了許多一片導演.我到覺得可以多想想[有些事現在不做,這輩子一定會去做],多把電影看成是可長可久的事業,好好規劃事業的發展,不必急於一時,急於完成第一,結果便成唯一,可想想怎樣讓這個事業可長可久,並且安排先後次序,讓許多大夢可以逐一完成.
總之, 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誠意很足的台灣電影,值得大家看看!
相關連結:
練習曲電影部落格